国家卫健委:常态化核酸检测绝对不能 " 一刀切 "
在 5 月 23 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会表示。要完善常态化监测机制,省会和千万级人口以上城市建立步行 15 分钟核酸 " 采样圈 ",方便群众就近就便进行核酸采样。开展核酸定期检测,重点行业和人群加大检测频次,提高早发现能力。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在会上介绍,常态化的核酸检测,要根据当地的疫情防控的需求来决定,绝对不能 " 一刀切 "。所以,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城市都要建立 15 分钟的核酸 " 采样圈 ",主要是集中在输入风险较高的省会城市以及人口千万级的城市。
在频次上也并非要求所有人群都要 48 小时检测一次,具体的检测频次也是要当地根据疫情的发生发展情况和防控的需要来因时因势确定。因此,科学精准地进行疫情防控工作,在核酸检测工作中也同样如此。
郭燕红表示,目前,国内有多个城市和地区都已经陆续探索实施常态化的核酸检测工作。比如杭州、上海都已经做了 " 采样圈 " 布局。像深圳、大连、合肥和江西、湖北的多个城市也都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这些城市都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布局核酸采样点,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市民能够就近就便进行核酸检测。同时又不挤占医疗机构的核酸检测服务。总的来讲,这些实际工作和探索运行是稳定的,而且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特别是有些地方通过联合采购核酸检测试剂等耗材,进一步压低了检测成本,降低了检测价格,促进了常态化检测工作的有序开展。应该讲,国家卫健委在疫情防控中立足于 " 防 " 是成本最低的,只有立足于 " 防 ",减少病例发生、减少波及范围,才能使得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得以维护,才能使得经济社会发展在一个稳定环境下运行。
国家卫健委:动态清零不意味着全域静态管理
据央视新闻报道,5 月 6 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介绍,动态清零并不意味着全域静态管理。恰恰相反,动态清零追求的是尽可能地避免全域静态管理。
梁万年表示,当前,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特点,一方面要强化快速、果断、彻底地采取防控措施;另一方面要强化精准防控,最大限度地平衡好防控措施与社会经济发展、正常生产生活关系,要防止层层加码、" 一刀切 " 的做法。既要防止不作为、慢作为,也要防止乱作为、" 泛 " 作为。
梁万年强调,原则上,在疫情早期,传播链条清晰、风险可控情况下,没有必要采取全域静态管理。当出现广泛社区传播,传播链条不清晰、出现暴发流行风险大的情况下,要综合考虑疫情特点、防控能力、社会经济状态、人口特征等因素,来决定是否采取静态管理,以及静态管理的具体区域大小和范围。由此可见,落实 " 四早 "、落实 " 四方责任 " 就能有效地避免全域静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