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东亚行:吃了两顿有深意的饭,亚洲更团结还是更分裂?(2)

2022-05-25 09:34     地球相对论

拜登东亚行:吃了两顿充满象征意义的饭,亚洲更团结还是更分裂?

美日印澳四国领导人出席QUAD峰会

用多元手段实现"综合威慑"

拜登此行体现的印太战略创新,第二个层面是:追求在局部事务上团结最广泛的伙伴和中国"竞争",而不再追求其盟友和华盛顿完全保持一致、甚至全面和中国"脱钩"。在拜登的行程中,"中国"虽不免成为最高频的关键词,但日本、韩国、印度均未因美国总统的到来而"提高调门"。拜登在台湾问题上再次"口误"并未引发日本"升级"表态,与尹锡悦谈论升级同盟关系时亦尽可能避免直接提到中国,韩、印两国领导人则在拜登之行期间发言时明显对涉华事务保持谨慎。

这被一些美方专家视为"重要的修辞调整"。事实上,从2021年中期多次协调欧洲盟友"一致对华"失败、被默克尔和马克龙堵在会议室里修改G7峰会针对中国的措辞后,拜登政府在协调印太各国对华立场时更加谨慎。考虑到近期拜登先后和东盟十国及韩、日、印、澳领导人密集会晤,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多次重申华盛顿会"保护所有国家选择自己道路的权利,不胁迫,不恐吓",似乎意识到了印太各国对"二元选择"的担忧态度。

回想4月以来,笔者曾和一些尹锡悦团队外交政策人士交流,他们都表示存在一种"深化韩美军事合作,但不得罪中国、不让萨德危机重演"的新模式。而本次拜登韩国之行,确实没有直接触及引进萨德等中方最关切的话题。看来,尹锡悦团队在胜选后的华盛顿之旅中,已经从白宫那里获得了"不需要二元选择"的信心。5月23日启动的IPEF框架也是一个信号:参与其中的越南、新加坡等"非传统"伙伴并不需要加入全部四个"主要模块",而是可以自由取舍,以避免陷入和中国进行"全面经贸竞争"。

但是,如果认为美方真的允许印太伙伴同中国"局部竞争、整体合作",未免天真。拜登这次亚洲行中最实际的收获之一,是将韩美经贸对话机制上升到部长级,并赋予该机制承担"经济安全同盟合作"的使命。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21年11月,美日之间就组建了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商业和工业伙伴关系"部长级对话机制,其承担的使命重点也是"经济安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前经济事务主管马修·古德曼当时就指出,这是一个极其不同寻常的动向:"该机制远远超越了两国商务部之间讨论的传统贸易和投资问题,将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纳入其中"。他认为,长此以往,这种"以加强经贸和科技经济合作的名义"的对话,将成为在经贸领域对华全面竞争的高层机制。

无独有偶,在前述美国国防部委托的报告中,史汀生中心建议美印之间也要设立一个类似的"内阁级别机制",该机制的名义可以是供应链、技术合作、人才培养等,但最终将形成"覆盖国防、情报、科研和经济合作的旗舰对话机制"。

除了这种"曲线救国"路径,拜登此行还将过去四年一直拒绝升级对美军事合作的韩国,拉入了美方对华"综合威慑"的伙伴体系里。他史无前例地访问了韩军航空航天作战本部,并和尹锡悦共同宣布重启美韩威慑战略小组机制,准备先从外交、经济、军事全领域探索"应对朝鲜核威慑"的方案。两天后同印度总理莫迪对话时,拜登亦强调美印建立"深厚的防务伙伴关系"。据美国官员透露,其具体含义即包括以美军印太司令部为核心,形成"涉及军事、民间、外交、情报、政治多领域合作的机制",指向不言而喻。

显然,不论手段如何多样,华盛顿印太战略追求的终极目标,依然是全面、综合"威慑"。

拜登东亚行:吃了两顿充满象征意义的饭,亚洲更团结还是更分裂?

QUAD峰会现场

"拜登不能在鸡孵化之前就去数蛋"

亚洲之行签约、峰会密集,看似成果丰硕,似乎证明了拜登政府相比前任特朗普更灵活、有弹性的印太战略赢得了更多伙伴国家的支持。但不少专认为,美国与印太伙伴之间围绕中国的"基本矛盾"尚未解决,哪怕是拜登得到最多应和的"经贸竞争",也难以对中国形成合力。

拜登行前,华盛顿最有影响力的中国经贸、科技政策专家之一甘思德 (Scott Kennedy)就指出,拜登要和亚太伙伴及印度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关于同中国"局部脱钩",印太各国更多关注在关键能源、矿产及公卫必需品需求上削弱对中国的依赖。考虑到新冠疫情以来全球供应链面临的现实困难,各国在这些领域增强自主性无可厚非。但华盛顿希望的"局部脱钩",是"在高科技产品、高端供应链上对华脱钩"。甘思德强调,关于这一点,各方目前还没有达成基本共识。

IPEF启动峰会的现实印证了这一点:美方提出的"四大模块"全部聚焦高端制造和数字经济,但各国尚未展开对具体内容的谈判,而唯一和拜登聊到具体模块的韩国总统尹锡悦,在会晤后第一时间就通过幕僚表示:"根本未提要脱离中国供应链。"

甘思德指出,这里的关键矛盾有两点。一方面,谈论和中国"竞争"、甚至部分供应链进行"脱钩"时,美国和印太各经济体对中国经济的依赖程度不同。中美经贸虽然总量巨大,但对华出口仅占2021年美国出口经济总量的8%。而该数据在日本和韩国高达26%和31%。最讽刺的是,尽管台湾当局领导人蔡英文强调所谓"新南向政策实现经贸多元化",但台湾地区2021年仍有超过42%的出口流向大陆。因而,即使是台湾当局,对于美国的"对华贸易竞争",也颇多怨言。

另一方面,在拜登此行重点强调的半导体等韩国、台湾地区支柱性的产业领域,美方对"加强供应链合作、和中国竞争"的真实意思是"将集中在亚太的高端产能部分转移到美国"。在华盛顿看来,"美国国家安全"意味着围绕中国的高端产业链应当"适当远离",但韩国舆论普遍认为,保有大量高端产业、保持现有对华合作状态,才有利于韩国的国家安全。一个明显的区别是:拜登本次在韩国参观了三星、现代两家企业的工厂,但收获的半导体投资承诺远没有现代集团的电动汽车"新建美国工厂"、"实现美国市场80万辆目标"那么直接。

另一方面,拜登政府对印太伙伴参与"对华竞争"的激励措施却口惠而实不至。不管在什么层面上参与美国的对华"机制"、"体系"、"框架"或"协议",都将损及参与国和中国的经贸关系。但是,由于IPEF不涉及任何市场准入和关税减让,拜登政府又以"损害美国国内产业"为由不参与印太地区其他多边贸易机制,这使得印太各国无法从华盛顿真正得到"补偿"。美国智库战略和国际事务中心CSIS因而对IPEF及拜登印太战略的未来表示担忧:该机构的报告强调,在印太地区除中国外的24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八个和美国达成双边关税协定,而"美国通过IPEF重点网罗的非传统伙伴,如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都没有类似协定"。

事实上,这种印太战略已经在切实损害美国自身和印太之间超过9000亿美元、覆盖30万美国人就业的经贸关系。美国洛伊研究所的最新亚洲实力指数显示,2022年美国在印太的外交影响力"显著提升",但"经济紧密度"却下降了10个百分点。

总的来说,拜登政府的印太新政固然比特朗普时代一昧"升级对抗"而有所创新,但这种创新并未站在印太各国的角度思考"共赢",这也使其很难真正赢得印太伙伴的支持。即使站在美国立场、肯定拜登总体思路的甘思德也警告道:"拜登政府不应在自己的鸡孵化之前就去数蛋"。这是一句西方谚语,指不能不确认事实前凭自己的想象确定计划。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