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5G开始大规模建设之前,行业内部关于5G应用的前景,就有了"行业占八成,个人占两成"的共识。"无论个人流量用量怎么上涨,流量的单价都是越来越低的,这样算下来,能给营收带来的增量都是有限的,公司内部从上到下都知道,2B才是出路。"不止一位运营商内部人士曾这样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说道。而在5G网络到位之后,围绕着更好网络条件的行业技术和解决方案创新,就水到渠成地成为了发展重点。
目前,三大运营商都在其财报中单独陈述其产业数字化方面的经营情况。中国移动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当季DICT(大数据与信息化)业务收入为人民币237亿元,同比增长50.9%。中国电信也表示,公司产业数字化业务收入达到人民币294.14亿元,同比增长23.2%。中国联通财报则指出,一季度联通云业务实现收入人民币91.2亿元,同比提升114%;IDC(互联网数据中心)实现收入人民币62.31亿元,同比提升14.5%。
产业数字化业务高速增长,低研发投入水平成隐忧
整体上,三大运营商产业数字化收入的增长速度要远高于移动、固网等传统业务。不过,从绝对数量上来看,这部分收入还无法跟传统业务相提并论。而且运营商也都没有披露这部分业务的盈利情况,增收之后能否增利,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即便成立了产业数字化的专业公司,运营商企业也要面临外部竞争和内部创新等方面的挑战。在消费互联网已经相对饱和的当下,产业互联网是被不少科技企业和传统企业押注的领域。一位运营商省级分公司中层曾在与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交流时表示,虽然运营商都是大型央企,但是地方上也有不少从事相关领域的国企,围绕一些大型政企数字化项目的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
而像华为、腾讯、阿里这样的科技互联网公司,近年来也都在产业数字化方面投入颇多,运营商要避免在方案集成的过程中被"管道化",就需要有自身的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有意思的是,中国电信此次成立数字科技公司时,也称其为"争做核心技术自主掌控的科技型企业的重要举措之一"。这里的"核心技术自主掌控",恐怕不只是相对国际科技巨头而言,也是相对国内众多科技企业而言。
不过,三大运营商长期以来以规模见长,在研发投入上的比例相比科技企业还是有不小的差距。中国移动、中国电信2021年的研发投入占比都是略微超过2%,而中国联通的同期研发投入则只有1.4%。三大运营商要真正实现业务转型,研发能力上的补缺将是一个关键任务。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许诺
校对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