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
孟知祥出身河朔武人,又效力于沙陀李氏集团,却并不崇尚武人政治,"孟氏踵有蜀汉,以文为事"。孟知祥初据蜀中时,处于"群盗犹未息"的局面,仍然能"下宽大之令,与民更始"。孟昶本人则是"能文章,好博览,知兴亡,有诗才",开创了后蜀"文治"的好局面。
宋人吕陶《经史阁记》曾言,"蜀学之盛冠天下而垂无穷者,其具有三:一曰文翁之石室,二曰高公之礼殿,三曰石壁之《九经》。"孟昶治蜀期间的弘文善政,实功不可没。虽是崇尚文治,但孟昶对所谓"浮薄"之文风有着高度的警惕,但品位高雅,不喜浮薄之作,更是有意识地强调后蜀文治的儒家价值立场。前蜀后主王衍"尤酷好靡丽之辞",而孟昶"凡为文皆本于理"。
在孟昶的这种有着儒家价值立场的文治政策主导下,后蜀呈现了晚唐以来罕有的文化繁盛局面,在五代乱世之中堪称异数。宋灭南方诸国后,收天下书籍,"建隆初,三馆所藏书仅一万二千余卷,及平诸国,尽收其图籍,惟蜀、江南最多,凡得蜀书一万三千卷,江南书二万余卷"。倘使没有蜀国、南唐这样文教昌明的国家保存华夏文脉,赵宋那种武夫帝国又怎能开创三百余年的文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