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装剧中,清宫剧是占比最大的,毕竟清朝是离我们最近的封建王朝,要想改编起来也比较容易些。然而随着清宫剧的播出,就有很多误导观众的称呼出现。
就好比大家提到"格格",很多人就认为是清朝公主的称呼。提到"阿哥",就认为是皇子的称呼。提到"老佛爷",那就是皇太后的称呼。可是这些称呼,有的对,有的不对,有些还要分人,有的要分情况。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些清朝的称呼,到底怎么叫才是对的。
阿玛在满语里,的确为父亲的意思。我们在清宫剧中,常常能听到皇子叫皇帝为"皇阿玛",其实这是错的。这种叫法完全是汉、满语结合得来的,在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中,就出现了这一叫法。
可是在《清史稿》、《清实录》这些史书中,并未发现有"皇阿玛"这种称呼,可见溥仪也可能是受到汉语的影响。
真正在清朝,皇子或公主都会称呼皇帝为"汗阿玛"。"汗"的意思就是皇帝、君主。就好比皇太极在称帝之前,就是后金的大汗,这个"汗"就是后金君主的意思。
"阿哥"在词典中有三种解释:一、对兄长的称呼;二、对年轻男子的亲热称呼;三、父母对儿子的称呼。前两种都是汉族常用的,而第三种则是满族人使用的。
根据满人的习惯,父母一般会称呼儿子为阿哥,不过这个词放到皇室中,就特指皇子了。但要注意的是,皇室一般也只称呼未封爵、未成年的皇子为阿哥。如果皇子成年后受封,那就直接称呼爵位名,而不会称呼阿哥了。
这个称呼比较好解释,因为有的清宫剧,对这个称呼的使用还比较正确。贝勒是满语意译过来的,有一方诸侯的意思。还有个称呼叫"贝子",它原本是指满语"贝勒"的复数。清朝建立后,这两个词便成为爵位的名称。
清朝的爵位主要分为三大类,一种是宗室爵位,只封给爱新觉罗家的人,一种是异姓功臣爵位,封给有功之臣,还有一种是蒙古爵位,众所周知,满蒙一家亲。
而这时候贝勒和贝子,就成为宗室爵位中的第三、四级。而且往往贝勒的儿子,就会被封为贝子。但要注意的是,贝勒肯定是宗室子弟,但不一定是皇子。这一点在后金时期就体现出来了,就好比努尔哈赤封的四大贝勒,其中三个是他的儿子,二贝勒阿敏则是他的侄儿。
一直以来,不少清宫剧都将公主称呼为"格格",这让不少人认为,这个词就是用来称呼皇帝的女儿、清朝的公主,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后金时期,大汗和贝勒的女儿,都可以称呼为"格格"。皇太极建立清朝称帝后,就开始效仿明朝的制度,这时候格格就不是指公主了,皇帝的女儿只会被称呼为"公主"。
另外,皇后所生的嫡女称为"固伦公主","固伦"的意思是天下、国家、尊贵。而皇帝的庶女则被称为"和硕公主","和硕"在满语中是四方四角的意思。不过也有皇帝特别宠爱某位庶女,从而将其封为固伦公主的特例,就好比康熙的固伦荣宪公主、乾隆的固伦和孝公主。
一、亲王的女儿,封为"和硕格格",嫡女为郡主、庶女为郡君;
二、世子、郡王的女儿,封为"多罗格格",嫡女为县主、庶女为县君;
三、多罗贝勒的女儿,封为"多罗格格",嫡女为郡君、庶女为乡君;
四、固山贝子的女儿,封为"固山格格",嫡女为县君、庶女不受封,称"宗女";
五、镇国公、辅国公的女儿,如果是嫡女的话,就称"格格"为乡君,如果是庶女那便不受封,只称呼为宗女。
其一,在宫中地位较高的女性,代表人物孝庄太后的侍女苏麻喇姑。在康熙年间,内务府给出的报告中,就称呼苏麻喇姑为"苏麻喇额涅(母亲)格格"。
其二,清朝亲王的低阶侍妾,比如乾隆皇帝的生母孝圣宪皇后。她刚嫁给雍正的时候,就是雍亲王府的一名低阶侍妾,史书记载:"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四品典仪凌柱女。后年十三,事世宗潜邸,号格格。"所以说清朝亲王的低阶侍妾,也会被称为"格格"。
"老佛爷"对于很多人来说,也是误会极大的一种称呼。很多人看了电视,就认为"老佛爷"指的是皇帝的母亲,也就是皇太后。然而事实上,"老佛爷"并非指皇太后,这个称呼是清朝帝王的特称,是不是大跌眼镜。
那么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满洲女真的首领最早被称为"满柱",而满柱又是佛号"曼殊"的转音,意思就是"佛爷"、"吉祥"。清朝建立以后,就直接将满柱汉译为佛爷,也就成为历代皇帝的特称。
不过在清朝历史上,还是有一位女性,使用过"老佛爷"这个称呼,她就是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至于慈禧为什么会被称为"老佛爷",就有很多种说法了。
第二种说法,慈禧信奉佛教,因此下人在私下里,就会称呼她为"老佛爷"。意思是慈禧像老佛爷一样神通广大,神圣不可侵犯。
第三种说法,慈禧掌握大权几十年,但始终做不成真正的皇帝。所以她以"老佛爷"自居,是为了满足自己想当皇帝的私心,毕竟老佛爷是清朝皇帝的特称。
由此可见,清朝虽然是离我们最近的封建王朝,但现代人对于它的误解还有很多。即使封建王朝已离我们而去,很多人甚至会说,看个电视何必如此较真。可作为一名中国人,了解一下中国的历史文化,还是很有必要的,况且还能丰富你的知识和眼界。
等下次和家人朋友看清宫剧时,要是发现里面出现错误称呼,你就可以向他们科普。这样既向他人传播了历史知识,对自己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就感呢?
(参考文献《清史稿》《清实录》《清稗类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