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坑爹的将领,被称为“当代赵括”,最后索性投降当了内奸

2024-03-29 07:42     360kuai

朱元璋于1368年在南京称帝后,正式建立了明朝,朱元璋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由南而北统一中国的人,在定都南京之后,他派出了徐达和常遇春两位顶级名将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之后,明朝还曾多次北伐,其中涌现出了许多名将。

在明朝开国的六大国公里面,除了第一功臣李善长之外,其余五人都是武将(徐达,常遇春,冯胜,邓愈,李文忠),其中的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死后曾被追封为"岐阳王",李文忠的战绩无比彪炳,在出征辽东的时候,只用了一天便攻下了元朝重镇开平。

只可惜的是,老子英雄儿狗熊,李文忠一世英名全都毁在了儿子身上,他的儿子,就是那位著名的"当代赵括"李景隆。李景隆具有纸上谈兵的所有特征,只会夸夸其谈,然而真正的战争却从来没有经历过。

如果明朝的政权平稳的交接的话,或许李景隆并没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可是朱元璋的优秀继承人太子朱标早夭,朱元璋悲痛之下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太子,此时的朱允炆年龄尚小,这样一来,许多地方的藩王就有些不满了。

朱元璋和刘邦,司马炎有同样的看法,他们都认为前朝的灭亡就是因为宗室力量不强,最终才会被取代的,所以刘邦大封同姓诸王,司马炎和朱元璋也是一样,但结果告诉我们,这样的后果都不怎么好,汉朝有七国之乱,西晋有八王之乱,而明朝亦是有了靖难之役。

朱元璋活着的时候这些藩王还不敢怎么的,毕竟朱元璋太彪悍,等到朱元璋一死,年少的朱允炆继位,藩王们可就有些蠢蠢欲动了,而朱元璋死之前已经给朱允炆铺好了路,他给朱允炆留下了三个文臣,这三个文臣或许有能力,但是,他们有些太急躁了。

朱允炆登基之后所忧心忡忡的事情就是地方的藩王尾大不掉,尤其的北方的燕王,宁王,晋王等人手中都握有强悍的军队,而且几个人都是桀骜不驯,尤以燕王朱棣为首,朱允炆此时在文臣齐泰和黄子澄的建议下开始着手削藩。

他先后废削了五个亲王,这样的动作让藩王们惴惴不安,终于有人忍不住了,燕王朱棣在与谋士姚广孝密谋之后,宣布起兵"靖难",掀起了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允炆得到朱棣起兵的消息,心中不免有些慌张,他匆匆忙忙派了老将耿炳文出征平定燕王,按道理说,耿炳文这样一位将领在明朝开国时名将如云的时代实在是很不起眼,那么多的名将为什么偏偏要起用耿炳文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能打的都被朱元璋杀光了,像傅友德,冯胜,蓝玉这样的将领,都已经被朱元璋屠戮一空,只剩下耿炳文这样面前可堪一用的老将了,可问题在于,耿炳文的能力不在于进攻,而在于防守,当年他曾在长兴抵御张士诚十年,因而被封为长兴侯。擅长打防御战的人发起主动进攻,而且对手还是朱棣这样善于攻击的骑兵将领, 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果不其然,真定一战,耿炳文被朱棣击败,朱允炆愤怒之下,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这个决定直接导致了之后的败局。

他起用了李景隆。

"当代赵括"粉墨登场,李景隆意气风发,带着朱允炆的满怀期待与五十万大军出师北伐,朱棣论其辈分来,和这位国公世子是表兄弟,两个人小时候常在一起,因而朱棣十分清楚李景隆的真实能力,纸上谈兵的家伙如何跟朱棣这一头猛虎对抗?

很快,李景隆就率大军包围了朱棣的老巢北平,他占尽了优势,北平城就在眼前唾手可得,李景隆命大军发动了进攻,可就在都督瞿能即将攻破城门的时候,李景隆却下令撤兵,原因是因为他担心瞿能抢了他的功劳,结果最终只能撤退,给了朱棣以喘息之机。

朱棣在解了北平之围后,率大军南下,与李景隆大军在郑村坝大战,李景隆手上有五十万大军,而朱棣只有八万,即便如此,李景隆还是发挥了草包本性,最终惨败,他南逃到了德州,准备重新集结部队再战。文帝朱允炆对李景隆似乎有着一种盲目的信任,他不仅没有治李景隆战败的罪,反而又再度提供兵力给他,总共达到了六十万大军,李景隆率军进至白沟河,朱棣也率二十万大军前来会战。

李景隆注定让朱允炆再度失望,白沟河一战,南军丧师巨大,李景隆被再度击败,朱棣终于扭转了不利的局面,他似乎应该感谢自己的这位表兄,毕竟心甘情愿送人头的可不多。

得知战败消息,朝廷上下一片哗然,推荐李景隆出任主帅的黄子澄惭愤难当,和许多官员一起向建文帝上书请求诛杀李景隆。可建文帝依然保持着对李景隆的信任,他只是下令解除了李景隆的兵权,并没有杀他,之后的事实证明,这是建文帝做的最为错误的一个决定。

建文四年,朱棣在与朝廷的对抗之中越发变得急躁起来,因为他的地盘虽然扩大了,但是兵力却是越来越少,反观朝廷,占据了江南膏腴之地,无论是钱粮还是人力都比自己要强得多。

此时,朱棣得到情报,京城空虚,于是决定带兵直接突进,渡过长江,建文帝得知朱棣打过长江的消息,心急如焚,派李景隆等一班大臣前往朱棣军营议和,但并没有成功。

朱棣随即开始攻打南京城,建文帝的命运也因李景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李景隆打开了城门,迎接燕军入城,建文帝于烈火之中不知所踪,朱棣则顺利登基。朱棣登基之后,大肆的封赏了李景隆和一班大臣,每次上朝都让李景隆站在前列,但是实际上,李景隆的前途也就到此为止了,没过多久,以朱能为首的大臣纷纷上书弹劾李景隆,朱棣随即将李景隆圈禁,李景隆一直到了永乐末年才郁郁而终。

这位开国勋贵之后,在战场上尽显草包本性,在政治上又不忠于自己的主君,最终落得这样一个下场, 也是报应使然。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