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形似江南的汉中盆地为什么没有单独建省,而是被划入陕西管辖

2024-07-24 08:02  360kuai

汉中盆地位于秦岭与大巴山之间,汉水发源地,面积约七千平方公里,其中汉中平原约一千三百五十平方公里。汉中盆地和安康盆地古称褒国,秦朝灭亡后项羽将刘邦封为汉中王,赶到汉中,治所就在南郑。刘邦以此为根据地拜韩信为大将军,整军备武,最后破茧成蛹,暗渡陈仓,冲出汉中,收复三秦,灭掉项羽,建立了强大的汉朝,因此汉中被称为"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

汉江盆地及陕南地区夹在秦岭于大巴山之间,在地理上属独立的单元

汉江是发源于秦岭南麓的一条河流,全长1577千米,流经陕西、湖北,水流量极大,与黄河、长江、淮河共称"江淮河汉"。汉江在陕西境内为上游,长约657千米,夹在秦岭与大巴山之间,是典型的"两山夹一谷"地形。

汉江上游流域分为西汉中和东汉中,沿途分布着汉中盆地、西乡盆地、安康盆地。陕南地区包括整个汉江上游流域,包括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地级市,三市面积合计近6万平方公里,人口929万人,管辖近30个县区。

秦岭是中国南北的分界线,在陕西省东西长约500公里,平均海拔2000米-2600米,生生地将来自南方的海洋湿润水气挡在了山前,也将来自西伯利亚的寒风挡在了山北,造成秦岭南北气候差异巨大。南部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北部属于温带干旱性季风气候。南部气候湿润,森林茂盛,河流众多,水资源十分丰富。因此,汉中盆地及汉江流域两岸都是以种植水稻为主,人文更接近于四川和湖北的川楚文化。

大巴山脉横亘于汉江南部,也是由西向东,长约500公里,山脊海拔高度平均2000米。大巴山脉将汉江盆地、安康盆地和四川盆地及汉江平原分开,因此汉江盆地、安康盆地在地上属于独立的单元。那么自古形似江南的汉中盆地及陕南地区为什么没有单独建省,而是被生生划入了与自己地理环境和气候人文格格不入的陕西呢?

汉中盆地在历史上属于古庸国,秦国统一后设汉中郡。汉朝以后归属益州蜀地,一直与四川捆绑在一起

汉中盆地在商周时期为庸国属地,庸国都城就设置在安康市,领土范围大致包含汉中、安康和湖北的上庸地区。春秋战国时期庸国被秦、巴、楚三国瓜分,秦国在汉水北岸设立西城县。秦国统一六国后在此设立汉中郡,汉中郡领十二县。

刘邦被项羽封在汉中后就驻扎在南郑,南郑即现在的汉中市南郑区。西汉建立沿袭秦制,继续设立汉中郡,郡所在西城。新莽灭亡后益州牧公孙述在四川割地称王建立蜀国,汉中属于公孙述的蜀国,公孙述利用秦岭阻挡刘秀统一。刘秀派大将岑彭征讨公孙述,公孙述灭亡后汉中郡又归东汉,治所迁至南郑,归益州刺史管理。

东汉未年黄巾起义后,汉中被黄巾军张鲁占领,成为当时割据一方的诸侯。曹操灭张鲁后将汉中郡一分为二,东部设西城郡,治所在安康,西部仍为汉中郡。后来刘备夺得汉中,继而称汉中王,再后来刘备称帝建立蜀汉,派魏延镇守汉中。诸葛亮六次北伐中原都是以汉中为根据地,汉中成为蜀魏斗争的前哨。

曹丕建立魏国后改西城郡为魏兴郡,管理安康东部七县,履属上庸地区。在关羽败走麦城时,驻守上庸的孟达因怕获罪叛蜀投魏,后来又萌生叛魏之意,被司马懿千里赶来杀掉。魏国灭掉蜀国后将益州分为梁州和益州两部分,汉中盆地属于梁州,治所就在汉中(南郑)。

商洛是由于是商鞅的封地而得名,古称商於,位于秦岭东段的南侧,为洛河发源地。商洛是关中的南大门,一直是秦、楚两国争夺的前峰,著名的武关就在商洛南边。在汉、晋时期商洛叫上洛郡,归京兆府管辖,隋朝时改上洛为商洛,取名"商山洛水",设商州。在金国时期商洛地区归于河南路(洛阳)管辖。

东晋南北朝时期,汉中一直统属于南朝,成为抗击北方胡人政权的前线

西晋八王之乱后,巴氐首领李特率领难民首先在汉中反叛,称大都督。李特在南下攻打成都时死去,他的儿子李雄攻下成都后称成都王,又派大军北上汉中攻取梁州,306年在成都称帝建立成汉,领土包含益州、梁州地区,四十年后被东晋大将恒温灭亡。

在东晋南北朝时,秦岭成为抗击北方胡人政权的前线,一直到南梁前期南朝基本守住秦岭、大别山、淮河一线,使南方汉人免遭胡人屠杀。南梁"侯竟之乱"后,镇守益州的萧纪为了同萧泽争夺帝位,率领益州兵出川东征江陵,这时候西魏的太师宇文泰乘益州空虚,派大将尉迟?攻入成都,顺利的占领了益州。而萧纪攻占江陵后进行短暂称帝,便被梁元帝消灭。

隋朝时为避杨坚的父京杨忠的讳,将汉中郡改为"汉川郡"。唐朝贞观年间设立山南道,管辖范围相当于现在的陕南地区。唐睿宗时又将山南道分为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汉中盆地属山南西道,安康盆地属山南东道。到了唐朝兴元年元年,唐德宗因陉州兵变逃到汉中避难,受到汉中百姓的热情款待,离开时下诏将梁州升为兴元府,治所在南郑县。

唐朝灭亡后王建在成都称帝建立前属,割据四川大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甘肃东南部,十八年后前蜀被后唐消灭。不久后唐西川节度史孟知祥又建立了后蜀,三十七年后被宋太祖灭亡。到了宋朝,改山南西道为峡西路,后来又分峡西路为利州路和夔州路,汉中盆地属于利州路。

南宋时期,四川成为宋军抗击金国和蒙古最难啃的堡垒,先是吴玠兄弟据守汉中抗击金兵,后是孟拱等将领在四川抗击蒙古四十年

金国灭亡北宋后乘胜进军陕西,吴玠带领军队抗击金兵,曾取得一连串胜利,并收复长安,但后来在富平失败了。他和弟弟吴璘率千余兵力扼守和尚原,与金将完颜宗弼大战,将金兵打的大败。绍兴三年,金将完颜杲绕道晓风关攻入汉中,吴玠兄弟又退守仙人关大败金兵,自此金兵不敢越过秦岭一步。吴玠死后其弟吴璘接替他的职位,终生抗击金兵。

到了南宋末期,蒙古开始灭宋,从窝阔台开始前后四十多年,蒙古军在四川遭遇到孟拱等宋军将领的激烈抵抗,多次无功而返。蒙古军曾多次攻入川西,宋军沿江死守川东,蒙古始终拿不下,甚至蒙古大汉蒙哥被打死在钓鱼城下。最后,蒙古绕道青藏高原,釆取大迂回战略,灭掉大理,从南北夹击南宋。在南宋灭亡三年后,钓鱼城守军在忽必烈答应不屠城的情况下,才开城投降,36名守城官兵全部拔剑自刎。

元朝攻灭南宋后,为防备四川割据独立,将汉中盆地及安康盆地划归陕西行省

元朝灭亡南宋后,在全国建立行省制度,当时陕西为蒙古进攻四川的大后方,而且蒙古兵多次在四川实施大屠杀,使四川人口由南宋时的一千多万人一下子减少到几十万人。因此在中统元年(1260年)设立了秦蜀行省,中统三年改为陕西四川行中书省。至元二年(1264年)将陕西四川行中书省的治所移到兴元府(汉中),这是汉中唯一次当省会。至元十八年分省四川,二十一年又合住为陕西四川行省,二十三年彻底分开为陕西行省和四川行省。

在分省时,元朝鉴于蜀地在历史上多次出现割据政权的情况,将长期属于川蜀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这样等于控制了四川的北大门,使险峻的秦岭成为陕西的腹地,再也起不到阻挡北方中央政权的作用。同时由于川蜀地区面积太大,民族众多,不易管理,而且汉中地区属于梁州,与益州不统属。

实际上原来"四川"这个名字起源于宋朝的"四路",是由益州路、利州路、梓州路、夔州路组成,被合称"四路",后来才称"四川",利州路(汉中)划入陕西后四川就变成"三川"了,解放后才又分川东、川西、川南、川北四个行署,现在重庆成立直辖市又挖走了川东。

从此以后汉中盆地及安康盆地就一直归陕西管理,到了明朝时,改兴元府为汉中府,汉中市的地名才逐渐代替南郑。清朝沿用明朝的行政区划,一直到如今也没有改变,汉中盆地一直划归陕西管辖。

汉中盆地和陕南地区虽然夹在秦岭与大巴山之间,在地理上属于独立的单元,而且与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在人文上也有较大区别,理论上虽然能够单独建省。但是,汉中盆地和安康盆地面积还是太小了,没有纵深腹地,而且周围全是大山,人口稀少,就是整个陕南地区,也不足一千万人。同时历史上陕南地区属于秦、蜀、楚激烈争夺地区,谁占有就会十分有利,因此不可能单独建省,而且汉中地区虽属江南气候,但受秦风影响较大,有"秦风楚韵"之称,最终划归于陕西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