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托利亚:墓志热搜第一,上官婉儿的历史争议为何这么大?(2)

2022-09-03 06:39  观察者网

上官婉儿之死与墓志铭的书写

起初韦后、安乐公主一系与太平公主、李旦一系尚能维持和睦,但很快矛盾便逐渐激化。由于中宗放纵妻女操弄权柄,并非韦后所生的太子李重俊感受到了威胁,于是发动政变,但很快兵败被杀。

这时储位空缺,安乐公主企图让中宗立自己为皇太女。根据上官婉儿墓志铭的记载,此时她极力反对,并多次进谏中宗,甚至不惜以死相谏,希望中宗限制韦后和安乐公主的权力。

虽然安乐公主最终没有被立为皇太女,但上官婉儿与韦后等人也很难再继续合作下去,她随即淡出权力中枢。不过,令人惊讶的是,不久之后上官婉儿又复为婕妤,被中宗重新启用,其背后应该是多方势力博弈的结果--既有中宗的信任,也有太平公主一系有意制衡韦后势力的扩张,甚至还包括中宗对韦后权力的限制。

传统史家皆认为唐中宗昏庸软弱,只是受韦后等人控制的傀儡皇帝。其实从目前新出的各种文献可以看出,中宗一系列的政治措施都有意在维持朝中各派系的平衡局面,并非一味被妻女摆弄,包括重新任命上官婉儿执掌诏敕。而也正因为此,他最终被韦后毒杀。

唐中宗李显去世之后,韦后立中宗幼子李重茂为帝,改元唐隆,而自己试图临朝称制。与此同时,另一派系也暗中加紧行动。很快李旦之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便联合发动政变推翻韦后,中宗之弟李旦登上皇位,是为唐睿宗。

据传世文献记载,上官婉儿在这场政变中提前与太平公主有过联络,并事先拟好中宗遗诏,令相王李旦辅政,这也就为李旦的登基提供了合法性。当李隆基率兵进入内宫之时,上官婉儿甚至还作为内应,"执烛帅宫人迎之"。不过,即使有大将求情,即使看到了上官婉儿草拟的诏书,李隆基还是决定将她立即斩于旗下,一代女才便殒命于政变之夜。

在上官婉儿墓志铭出土之前,曾有学者认为上官婉儿是由于与韦后一党交往密切才被李隆基所杀,其实从墓志铭的记载可以看出,在中宗朝后期,上官婉儿与韦后之间已经有了不同的政治立场,她在政变中也偏向李旦和太平公主一系。

但是李隆基或许有自己的考虑,他在政变成功之后想要彻底重建武周以来朝中的政治格局。如果上官婉儿还活着,且有奉诏书拥立之功,她和太平公主联手,必然威胁李隆基的地位,所以他才背着太平公主将其杀死。值得注意的是,政变后下诏的逆臣录中也并没有上官婉儿之名,这应该也是为了顾及太平公主的感受。

上官婉儿被杀之后两个月才下葬,铭文通篇皆称上官婉儿为婕妤,墓志的规格也是按照三品婕妤来制作--长73厘米,宽75厘米。但墓志铭的志盖却题为"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显然是下葬前一刻才追赠加封为昭容。而且当时朝廷也并没有礼葬她,仅有太平公主以个人名义赠绢五百匹,并专门派人前去吊祭。

影视作品中的太平公主

不同文本中的上官婉儿形象变迁

墓志铭虽然较后世史书成文更早,但并不代表墓志铭是第一手史料,比史书更可靠,主要便是因为墓志铭的书写受到当时政局的影响。比如上官婉儿墓志铭的志文和志盖称谓不同,其背后就有权力博弈的因素。

而且整个墓志铭将上官婉儿塑造成一个忠于唐中宗的诤臣形象,放大婉儿与韦后之间的矛盾,同时却隐去了上官婉儿曾经与太平公主密谋政变,为唐睿宗李旦登基做准备的"功绩",也没有记录她被杀的具体情况--只是一笔带过,称其"亡身于仓卒之际"。

这一书写显然符合唐睿宗即位之初的政治形势,尤其是太子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分庭抗礼的情形。既没有写出李隆基政变当晚过河拆桥,杀害"忠良"的故事,也没有诋毁上官婉儿的形象。最后追赠昭容,显然又有照顾太平公主感受的成分。

唐睿宗还未完全稳定朝局,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便开始角力。太平公主希望利用上官婉儿之死打压李隆基,于是推动编撰上官婉儿文集,进一步拔高上官婉儿的形象,不仅称颂其文采斐然,还在序中虚构了她"秤量天下"的故事,大有宰辅之才。

这显然也与事实不符,前文已经提及,上官婉儿在武则天时期并没有得到真正重用,而到了唐中宗时代也有韦后掌控内宫。因此,上官婉儿在内宫和外朝都很难有首屈一指的影响力。不过,对于太平公主来说,上官婉儿的形象越是高大,李隆基嫉妒贤良、将其杀死所犯下的罪孽也就越是深重。

等到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将其姑姑太平公主的势力铲除殆尽之时,史官在编撰皇帝实录时,上官婉儿的形象又经历了大反转,甚至虚构了她与武三思等人私通,秽乱宫闱的故事,此说已有史家进行过辨析。同时,相关记载还隐去了上官婉儿与韦后之间的争斗,甚至直接将其归为韦氏一党,为李隆基将其诛杀的行为提供合理性。

考古发现上官婉儿墓室被严重损坏

《旧唐书》的史料来源主要就是唐代官修的实录,所以上官婉儿在《旧唐书》中的形象并不好。而《新唐书》在编撰的时候,采用了很多唐朝人当时记录的文献,才让后人知道上官婉儿曾经帮助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推翻韦后统治。可见,不同文本中上官婉儿的形象背后可能都有书写者复杂的考量。

或许,细致剖析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之间的异同,才能让我们更加接近历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