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万军队调动,即使目的地保密,行动方向却是难以保密的,尤其蜀汉在阴平有地缘优势,也就是说姜维有可能是在获悉邓艾的异动后,作出了放弃白水关的决定。当然,即便姜维不知道邓艾的行动,退到剑阁同样符合他的战略思维。通过在汉中的防御可以看出,姜维很认同"以空间换时间"的思维。退到剑阁可以让自己的补给线完全处在低地区,同时拉长对手的补给线。可以肯定的是,蜀军在战略撤退的时候,不会给魏军留下一颗粮食,并且一定会烧毁栈道。由此给魏军造成的补给障碍及消耗掉的时间,足以抵消关城存粮落于敌手的损失。
事实证明,姜维的这一做法在正面战场的确发挥了效应。久攻剑阁不下的钟会,确实很快遭遇了补给困难。在给姜维写了封劝降信,但没有收到任何回音的情况下,钟会已经有了撤军的打算。事情到这一步,虽然没能灭蜀,拿下汉中还是能让钟会风风光光的回到洛阳。加上邓艾、诸葛绪拿下的阴平、武都,魏蜀间的地缘政治平衡已被彻底打破。来日再准备一次伐蜀,基本就能解决问题。
让战争天平进一步向魏国倾斜的是邓艾。邓艾选的这条路非常不好走,几乎可以说是没路。这是因为诸葛亮在拿下阴平城之后,广武和江油关就变成了二级防线。由阴平直接入蜀的线路本就不是蜀汉的刚需,多修通一条道路,只会增加自己的防御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连接广武、白水的景谷没有必要再维护,更没必要去跨越摩天岭去修一条官道。让整个防线的重点聚焦于白水关一个点上,会更符合蜀汉的防御需要。
广武这个驻守景谷的节点设立之后,廖化成为了广武守将(广武督),收复阴平后,廖化正式加领阴平太守,并入驻阴平城和白水江河谷。及至姜维想通过陇西连通羌胡,廖化又随着他把阴平的控制范围扩张到白龙江河谷和羌水。可以说,邓艾能想到纵穿阴平入蜀,都是有廖化在前面的铺垫。
即便理论上可以打通道路,真走起来却是艰苦异常。翻越摩天岭分水岭时,由于原本就没有现成的道路,邓艾甚至身先士卒,身裹毛毡滚下山坡。山间道路就算不人为破坏,只要不维护,也很快便会变得荆棘丛生,难以通行。这使得邓艾和他的军队在进入景谷后,仍然花费了大量人力披荆斩棘,架桥辅路。由于粮草运输困难,邓艾并没有把三万人都带上,而是先在阴平挑选了一万精锐部队开路。等道路走通后,后续部队再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