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看,就是要分辨高危人群,重视基础疾病变化,多学科联合,早期干预,辨证论治,一人一策,抓住主要症状和核心病机确定好中西医结合临床救治方案策略。"张伯礼说,在用药时机上体现"早、快",在治疗策略上体现"清""通"等关键要素,有时可起到四两拨千斤作用。先症而治,并注重调节机体整体状态,避免老年患者进展为重症,截断病势,减少死亡。
"早"+"准",对重症患者"一人一策,一人一方,一天一方"多学科合作
对于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张伯礼认为首先要强调多学科合作,包括重症医学科、呼吸科、营养支持、护理、中医等,每个学科发挥各自优势、集体发力,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从而控制病情、逆转病情、降低病亡率。
张伯礼表示,中医根据基础疾病等因素,对每名病人当下最危险的因素,采取辨证的方法和有针对性的治疗策略。具体讲就是一个"早",一个"准",早发现、早预警、早研判、早干预。采取针对性精准治疗,"一人一策,一人一方,一天一方"的方法施治。具体治疗上要"快",有时还要"稳",耐心观察症状变化,稳定不加重就是好。有时还要"托",阳气虚脱要采用大剂参附回阳救逆,力挽狂澜。在治疗药物上采用中药注射剂,中药保留灌肠,人参粉、大黄粉冲服,针灸疗法等。在急症用药上,通过给予血必净、痰热清泵推,安宫牛黄丸等内服,用药味要少,用量要大,疴症用重剂。对于稳定病情、阻断进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为加强危急重症患者中医救治能力,我们组建了由具有丰富的传染病救治经验的上海市名中医和岐黄学者等组成的市级多学科中医专家组,除全面参与市级中、西医专家联合查房和会诊外,每晚固定时间举行市、区定点医院危重病例会诊和讨论,并明确工作要求和联系制度,每日统计危重症病例中医药救治情况,对病情较重或者伴复杂基础疾病的病例进行逐个会诊,确保中医全程参与新冠救治,做到中西医结合,为危重症患者提供了优化诊疗方案的建议,进一步提高了中医救治水平。"张伯礼说,目前已制定《上海市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必备中药目录》,要求各医院做好储备,有药可用。
奥密克戎后遗症还需要进一步观察研究
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以来,人们就关注是否存在后遗症,也有将之称为新冠后状态、持续症状。
张伯礼表示,患者核酸转阴、符合相关指标要求之后就可出院出舱,但有些人并没有完全治愈,有的人免疫功能还未完全恢复,还有的人因为新冠病毒对心脏、肝脏、肾脏等造成损伤,功能指标还不正常。因此,对于新冠肺炎出院出舱患者,还需要有一个康复的过程。总结武汉及以后历次疫情患者康复情况,部分患者有疲乏无力、肌肉酸痛、心悸、气喘、焦虑失眠、脱发等情况。经过积极康复,多数人的相关症状基本在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内逐渐消除,也有的人需要更长的时间康复。一部分患者可以配合药物治疗,一些患者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比如打太极拳、八段锦,还有食疗、药膳、心身调控等手段,积极主动地促进康复。
张伯礼认为,由于奥密克戎变异株出现的时间较晚,对其所可能引发的后遗症还需要更多的观察。"整体来看,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后出现的无症状感染者多,患者治愈后出现的后遗症或者持续症状,也比早期毒株所导致的症状相对较轻,当然还需要进一步观察研究。有的人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出院后可能会有不适的症状,"他说,国家专家组和上海市的同行正进一步深化这方面工作,延续之前康复的经验,不断优化康复路径和方法,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让治愈者的身心达到更好的状态。
尤其要注意的是,治愈者自身也要进行积极的心态、精神状态调整,主动参与康复。对此,张伯礼建议:"更应该强调社会上不歧视新冠肺炎患者,对他们应该要有更多的关爱,为他们康复提供更好的环境氛围。"
"我们要坚定走自己的路,走'动态清零'的路"
在张伯礼看来,"动态清零"和"绝对清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动态清零'是采取积极的措施,发现一起、扑灭一起,不是说绝对不让疫情发生,核心内涵是快速发现疫情,快速采取措施来阻断疫情的持续性社区传播。"
张伯礼认为,如果中国不实行"动态清零"方针,按照中国的人口密度、人口结构,一旦放松疫情管控,会面临病毒广泛传播、重症和死亡数量巨大的后果。"上海此次疫情,正是因为有那么多的队伍前来支援,才避免了医疗资源被挤兑,如果完全放开了,重症患者大量出现,又该需要多少医疗资源才能应对?如果真到那个时候,经济发展、社会交流该如何进行也是难以想象,每个人都在担心自己是否会被感染,生活又如何才能安心?"
张伯礼强调说:"我们要坚定走自己的路,走'动态清零'的路。武汉之后国内出现了几十起本土聚集性疫情处置实践证明,我们有能力实现'动态清零',形成一系列经验,以较小代价取得了较好效果,保障了人民群众健康和社会经济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