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制度经历代皇帝不断完善,最终固定下来,相沿成习百余年。清朝像皇位更替、对外战争等事关国家兴亡的大事,都要经由八旗旗主和议政王大臣合议通过。
这种局面,一方面可以收到集思广益、统一思想的益处,另一方面,还起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妙处:八旗旗主和议政王大臣地位尊崇,大权在握,在清朝皇权体系中举足轻重,既可以屏障拱卫皇权,无形之中也对皇权起到了一定的制衡、约束和监督作用。
换而言之,清朝皇帝享有的的皇权,其核心和本质比之明朝皇帝不可同日而语。明朝皇帝一旦坐上宝座,天是老大他是老二,尽可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所以才出了那么多奇葩人物。但清朝皇帝即使坐上宝座,一旁还有德高望重的八旗旗主、议政王大臣虎视眈眈,他们辈分高且有实权,随时可对皇帝的不当言行、不守祖制的举止进行制约干涉。
一旦旗主和议政王大臣形成合力,可以轻而易举废立皇帝。清朝皇帝可以把大臣的劝谏当耳旁风,但绝不敢轻视旗主和议政王大臣的话。在这种局面下,清朝皇帝做出像明朝皇帝那样出格行为的可能性已经被降到最低。乾隆末期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虽渐渐名存实亡,但旗主们作为清朝皇权统治体系中坚骨干的局面并未动摇,因此清朝皇权也始终被制约在正轨内未出现大的偏离。
参考资料:《中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