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座城市的感染者超40万时, 它的医院和医生会经历啥?(2)

2022-04-21 15:07     八点健闻

4月6日本来是上海浦西全域静态管理结束的那天,陈杰照常解封,回医院上班。结果就在同一天,陈杰家所在的那栋楼有了阳性病例,如果下班回家,意味着会被封在小区里,而且不知封多久。

陈杰考虑到,家中存粮告急,但医院有食堂饭菜,也有物资保障,住在医院也不耽误工作。索性在科室里撑起一张行军床,席地而眠。

就在东方医院护士周胜妮离世的几天后,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表示,医院"非必要不封控"。

但当时,上海大部分小区还处于封控状态。但住在医院的陈杰,看着依旧人山人海的门诊大厅,心里生出一丝担心:不会引起院感吧?

几天后,他的担心一语成谶,医院有数十名员工核酸检测阳性,这还只是最初几天的数字。陈杰无奈,"我不明白,我们天天做核酸,怎么还会有人阳性?"

门诊楼是医院的大门口,人员聚集混杂,极易交叉感染。即便门诊看病要求提供48小时或24小时核酸报告,依然不可避免有病人正处于潜伏期,以及不提供核酸报告也能接诊的急诊病人,随处蕴含着感染的风险。

目前,上海各大医院门诊、急诊、住院部,各自实行了闭环管理,但奥密克戎还是无孔不入。

"我们出门诊已经是二级防护了,由于人手不够,基本上碰到阳性病人之后,不给作为密接者休息的,只是会多测两次核酸,进行环境消杀,消杀完继续开诊。"一位呼吸科医生陈平对八点健闻回忆,之前医院门诊关过好几天,甚至有一次,上午发现,消毒完,下午继续开。

而在一些资源配置较为充分的大三甲里,为了防止院感大规模出现,只能在急诊区开辟出一片缓冲区,隔出一层楼,辟出单间手术室,为极有可能是阳性的病人准备手术,以此降低风险。

目前,基本上海各家医院都有缓冲的病房,以此遏制院感的发生。

在一些医院,即便人体组织标本的运送已经采取了"无接触配送"模式,由中央运输组的工作人员放到科室门口,技术员出去消杀后再拿进来。即便这样,当医院环境被污染,一些医技科室也难免殃及城池,出现了阳性病例。

被卡住的医院

我们所接触的每一家医院、每一位医生,以及他们的身边,都有医务人员感染:

有人去方舱支援,看着自己的同事感染住进来,成为40万感染者中的一员;有人在网上流传的方舱视频里,认出了自己的同事;有人每天去查房,天天测核酸,突然有一天,病人阳了,半个科室的医生作为密接,就地隔离。

闭环里的医生也很无奈。他们是密切接触者,但也只能穿上防护装备,继续每日查房,消杀,确保闭环内病人如常。

陈平所在的呼吸科,只有4位医生还在苦苦支撑。这所收治感染新冠患者的定点医院里,陈平这4个人轮3个班,照顾30多位阳性的患者,一周下来,没有病人出院。假期是奢望,这取决于疫情的进展、病房里患者的情况,以及同事的康复速度。

而在隔离病房,护工感染了,两名医生和两名护士,只好兼着干起了护工的活儿。

按照正常流程,院感应该自上而下,根据流调结果,院感科通知各科室采取相应措施管控和转运病人。

但在当下日增超2万例的疫情暴发期,哪怕是医院,也难免失衡。院感科也不知道病毒从哪儿来,已经传了多久,影响了多少人,以及如何才能终结这一切,只能劝科室"不要慌张"。

一位外科医生告诉八点健闻,他们科室一开始只有1位病人阳性,后来查出来3位病人及家属阳性,但病人一直到几天之后才转走。一方面,因为很多阳性的患者,都是刚做完手术的老年病人,身上插着管,"要想转走这些老人,需要联系转送至定点医院。"

另外一方面,严重不足的人力,让转运变得难上加难。120急救中心的电话每天都打爆,但面对这么多派单转运任务,急救车实在安排不过来。"如果把阳性的患者单人、单间进行隔离,医院又没法腾出那么多病房。"这位外科医生说。

那种感觉就像被卡住了,向左走、向右走,路都不通。

医生们最后换了个思路,阳性患者所在的楼层电梯停运,人员只进不出,医生主动申请成为密接,在阳性的住院患者被送走之前,住在科室里继续看护、治疗患者。

从三甲医院到社区卫生中心,上海的医疗系统正在和R0值10的奥密克戎艰苦搏斗。原先的院感标准已经不再适用,各大医院只能根据自己医院的感染情况做决定--阳性的,拉走到方舱;密接的,就地隔离,在医院里开辟的隔离病房,甚至继续上班。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