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损商纣王溢美周文王,历史真是那样吗,看伟人是如何评价的

2024-02-17 13:22  360kuai

长期以来,各朝末代帝王的荒淫无道、作恶多端根深蒂固,开国之君的贤明人设与天命所归同样深入人心,仿佛只有这样才是顺应民心民意、符合历史规律的。

现今的人们,接受知识的渠道空前多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知,早就不该人云亦云,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商纣王和周文王。

影视作品中的殷纣王和妲己

一、历史上的商纣王

商朝末代国君殷纣王,经《封神演义》《封神榜》等作品演绎,他宠爱妖姬妲己、陷害忠良、刑罚无度的暴君形象罄竹难书,在《尚书》《史记》《墨子》等经典著作中,对他也多是批评挞伐。

我认为,对纣王评价最客观的是我们的开国伟人,他说:"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从能力上肯定了他。

纣王的历史功绩不容抹杀,老人家如此评价纣王:"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郭沫若则认为,纣王是"统一神州肇始人。"

影视作品中的殷纣王1

纣王为什么失了江山,只有无脑的人才会相信是因为妲己。伟人的评价有理有据,冷静客观:"帝辛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他的俘虏政策做得不大好,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商朝亡了国。"

一个人,怎么能件件事情都做到恰如其分、万无一失?若他是国君,或许会因一件事情没做好、一个政策没落实好,让早有预谋的人抓住了机会。

伟人是伟大的军事家、诗人,也是伟大的历史学家,根据他对纣王的上述评价,从能力、功绩方面看,纣王是位能君。从他失败的原因来看,被周武王乘虚而入,策反了奴隶起义。

西周取代商朝后,大封诸侯,也将殷商王朝后裔分封到宋,称为"宋国",在看《大秦帝国·裂变》时,商鞅曾评价过宋酒纯正无奇,像老实无趣的商人,这个商人指的是殷商王朝的后裔,从中可看出,殷商王朝的统治者最起码并不狡诈。

影视作品中的殷纣王2

作为殷商王朝末代君王,纣王也应当有这种禀赋。总的说来,不妨把他当成一个"老实人"来看,至于他的种种事迹,各位读者可根据不同的资料自己甄别判断,不再赘述。

推翻纣王的是周武王姬发,但并不是一次偶然的策反奴隶事件,而是一场有预谋、有组织、有步骤的长期策划。这场策划的关键人物是周文王姬昌。

无论商朝还是周朝,都是距离我们很久很久的老祖先,如今评价他们,不带政治倾向,只分析成败得失与个人品性。

周文王姬昌,长期以往给人的印象是礼贤下士、仁慈无比,但作为一名政治家,我们对他运筹帷幄的能力更感兴趣。

这应该从源头讲起。

影视作品中的姬昌

二、推翻商朝的周人,源自哪里?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最早,炎帝是西戎,黄帝是北狄,如今推断,炎帝、黄帝应该不是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而是那段很长历史时空中,部族酋长或能人们的集中呈现。

上古时代,黄帝部族生活在燕山以北山地草原上,这个上古有多远?可粗略认为是5000多年前。

部落发展、生活环境的变化等,是部落迁徙的主要原因,因为需要获取新的资源。

而抢夺资源是引起战争的主要原因,战争的成败,要看战斗力,这是实力与意志、能力的综合。

皇帝炎帝两大部落的板泉之战

黄帝部落自北向南迁徙,从东北到了华北,在阪泉、涿鹿大战中先后战胜炎帝、蚩尤两族,成为中原盟主。

部落越来越大,就产生了很多分支,为了更好生存,又要向着更远的地方迁徙。有些族民自河北涿鹿盆地沿桑干河而上,来到了晋北高原。

不知历经多少年多少代,山西大地上的部分先民又从晋北西渡黄河进入了陕西,有些族民则再沿汾河而下,然后从汾河下游西渡黄河,也进入了陕西。

绘画作品中的炎帝与黄帝

这里不能论断老祖先们只是从东北、河北、山西、陕西这样迁徙。

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西辽河领域,良渚文化发源于江浙杭嘉湖平原,在漫长的历史时空,在祖国的广袤大地,史前文化类型星罗棋布,先民们的定居与迁徙,远比我们了解的丰富。

仿佛物理中学过的分子运动,不可能也没必要知道每个分子的所有运动轨迹,在描摹分子运动时,总会人为地画出一些点与线,恰似历史留给我们的一鳞半爪。

影视作品中的涿鹿大战

有句话叫"审一叶而知秋"、"窥一斑见全貌",所有这些都需要特定的语境与现实,不必太较真,把它们看成千古不变的真理,或指责它们以偏概全都不正确、不可取。这些是我们了解历史,了解事物的一些例证或看法而已。

好,继续沿着刚才的论述,北狄黄帝族的一支到了陕西,不考证他们是从山西来的,从别的什么地方来的,还是在这里原地生存的,还是各种情况都有,总之在不断的融合分裂、一代代繁衍生息中,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部落,其中有个部落居住在豳(bīn,古地名,在今中国陕西省旬邑县西南)。

又过了很多年很多代,因受到周围戎族的威胁侵扰,酋长古公亶父率领部族不得不从世代居住的豳地向西迁移,来到水草丰美的陕西岐山、扶风交界处,在那里重新安顿了下来,并以周作为族名,自称周人,而这个地方被后人称为"周原"。

古公亶父率周族迁岐

三、改变周族的转折人物,姬昌的爷爷古公檀父

古公亶父姓姬名亶,"古公"" 父"都是后世对他的尊称。姬亶这个名字有点陌生,但他的孙子赫赫有名,就是周文王姬昌。

古公亶把部族迁徙到周原时,那里并不是荒无人烟的处女地,西羌炎帝神农氏后裔姜戎族在这里生存了很久,已经从游牧民族转化成了农耕民族,这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来了陌生人,对姜戎族来说也并非只是抢资源抢地盘的坏事,可以通婚啊,那时候人们已经认识到族外通婚比族内婚好多了。

迁徙、通婚、战争是部落融合、联盟的主要手段

古公亶为了交好当地老氏族,娶了姜戎族首领的大女儿太姜,从此,周人接受先进文化,进入农耕时代。插句话,姜子牙应该来自于这个姜戎族。

姬亶的时代,是商朝晚期。通过联姻,周人与姜氏部落组成了部落联盟,然后就对周围一些比较小的部落,要么打要么拉,很快就成了商朝在西土的一个强大的方国。

再插一句,古公亶与太姜生了3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虞仲,三子季历。那时酋长传位也默认嫡长子,古公亶觉得季历的儿子姬昌很不平凡,泰伯、虞仲为了避让,纷纷迁往远方,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泰伯奔吴",今日江苏无锡就是泰伯建立吴国的地方。

泰伯仲雍奔吴传说

商王帝乙(纣王帝辛的父亲)初年,古公亶死了,季历即位,不久季历就被商王朝封做了西伯。

西伯即位后,替商朝出兵山西汾河流域,征伐那里的燕京、余无等戎狄部落,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季历的胜利和周人势力的急剧膨胀,引起了商王朝强烈的不安和猜忌,于是商王便找了个借口设计杀害了季历。

古公亶父画像

四、周文王姬昌,说他敦厚不太恰当

季历死后,姬昌担任了周族的酋长,虽然年轻,姬昌比父亲季历有心机得多,他看到商朝仍然十分强大,自己不能像父亲季历那样炫耀武力四处征讨,得学会隐藏实力,表面上得蔫一点怂一点。

他向商王朝年年朝拜,岁岁进贡,甜言蜜语,好话说尽,成了各诸侯方国中最会讨好的那个。商纣王被姬昌哄得团团转,又让姬昌做了西伯,统领西方的各诸侯国。姬昌开始悄悄培植自己的势力。经过几十年的养精蓄锐,周族已壮大到商王朝对它望而生畏的地步。于是姬昌便公开与商朝分裂,率军猛烈攻击商朝在西土的忠实盟国崇国。

《封神演义》中有位崇侯虎,就是崇国国君,因为是商朝的封国,国君称为侯,崇国国君称崇侯,他名字叫虎,因此叫崇侯虎。

崇侯虎的故事

消灭崇国以后,姬昌把都城从周元迁到了今西安市西郊沣河西岸,建了一座都城,取名沣京,从此姬昌便宣扬自己是受命于天的人,自称周王。

为了对付商王朝可能的镇压征讨,姬昌联络更多的诸侯方国与他结成政治同盟,共同剿灭商朝,推翻商朝。

这就需要大造舆论,给世人描述纣王是一个多么荒淫无道、滥杀无辜的人,不惜说他宠幸狐狸精,今天看来,这则消息是多么拙劣,但是谣言传得久了,假的都像是真的了。

影视作品中的姬昌形象

五、看历史需要多思考,绝不该人云亦云

有句话说:"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意思是说,史官会根据自己所处时代的需要去书写历史人物和事件。

而在自媒体时代,不少写历史的文章更是带有作者鲜明的个人喜好,随作者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及文字表达技巧不同而大相径庭。

参考资料:《燕国风云八百年》《封神演义》,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告知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