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诞生于隋朝,历经唐代并最终完善。反观赵光义,先是扩大每次科举考试录取人数,同时,还十分强调"有教无类"这一思想。
比如寇准、吕蒙正,都是宋太宗从民间发现的青年才俊。此外,唐代,包括北宋初年,科举考试中不乏主考官与阅卷官沆瀣一气,故意阅卷时给一些富家子弟开后门。
赵光义则采取了"糊名阅卷"办法,更是杜绝了科举考试中的歪风邪气。
其次,赵光义把每两年一次殿试,改为一年一次。这也有助于皇帝直接面对学子,挑选英才,为朝廷所用,避免了世家门阀把持晋升途径。
欧阳修:"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盖累圣留心,讲求曲尽。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