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在部下的拥护中登基后,先是使用了"建隆"这一年号。这个年号是很好理解的,所谓"建隆",就是取了建国兴隆之意。之所以采用这一年号,离不开"黄袍加身"的掌故。在此之前,赵匡胤还只是一个手握重兵的将军。因为,当时的皇帝比较不靠谱,所以,老赵就有了取而代之的想法。所谓"黄袍加身",不过是老赵给自己设置的台阶罢了。
以中国的礼教思想来看,一个拥兵自重的将军若改年号当皇帝,与乱臣贼子又有何分别?
"黄袍加身"赋予了赵匡胤截然不同的性质,由于,这一切都是老赵的部下"策划"的,所以,在整个事件中赵匡胤完全处在被动的立场上。即便天下人要对此事口诛笔伐,也骂不到赵匡胤头上。所以,当时赵匡胤的部下未必有心扶持老大当皇帝,估计这一切都是赵匡胤自导自演的一场戏罢了。若非如此,老赵也不会在建国后不久使用第二个年号--"乾德"了。乾者天也,所谓"乾德"就是感召上天恩德的意思。
赵匡胤由一介武夫上位为天子,他自然要想个办法让自己的皇权变得更具合法性。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都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让自己"受命于天"。这套把戏在历史上不断重演,历史爱好者早已对此习以为常。不过鲜为人知的是,赵匡胤的"乾德"年号并非首创,后蜀亦曾使用过这一年号。至于赵匡胤为什么使用与后蜀一样的年号,此中细节我们便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