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正题,这第一个人是邓艾。其实剧里已经给了邓艾很大篇幅,尤其是第一部《军师联盟》。说他出身卑微,有口吃,但是心系百姓,又有韬略。可是直到结局让我在回忆一下邓艾,好像除了老实,正值,稳重也没有更多的印象了。但是在正史里,邓艾的贡献奠定了魏国后期在三国局势中最强的实力。《三国志》记载,邓艾向司马懿提出了屯田计策,共有两条:1.在淮南屯兵种田,采取轮休制度,常有四万人可以即种田兼顾守卫。这天计策是为了缓解许都的粮食压力,同时把每回出征专用于押送粮食的兵力解放出来(大概在总兵力的二分之一)。公元241年,司马懿开始用屯兵屯田,没过几年,淮南的粮食产量超过北方,以后出征再没有供应不足的情况。2.逐渐水利,淮南土地本来就富饶,可是水利不足,不可以充分利用,修了水渠之后提高产量,漕运也发展了。粮食问题在三国有多重要这不用我多说了吧,反面教材看看蜀国就好。《军师联盟》里邓艾献计这段刻画挺多,但是重点放在了司马懿知人善用上,对邓艾的才能稍微有些疏忽,是一个美中不足。
这第二人,是夏侯玄。古籍中他是什么形象?魏国名士。什么叫名士:出身高,智力高,德行高。《三国志》这么描述的:夏侯玄从小就有才华,很有名,很骄傲,和王后弟弟有一辆车都面露不屑。为此曹叡很不待见他。因为出身好,年轻又有才,傲气十足。又有记载,夏侯玄二十岁就是黄门侍郎了,天子近卫。这气势应该很逼人!《世说新语》说,他有一次依着柱子看书,雷把柱子劈了,宾客四散而逃,夏侯玄自岿然不动。这传说多半是假的,但是就形象而言,起码有股泰然自若天不怕地不怕吧。史书还说,他得到司马懿的赏识被提拔,因为讨论军事的时候头头是道,于是证明了夏侯玄有军事头脑,不仅骄傲,还很聪明。反观《虎啸龙吟》,可能是把注意力放在了他是忠臣身上,毕竟要与后期司马昭司马师丧心病狂形成对比。于是乎,一想起夏侯玄我们想起了:好大哥,忠臣,舍生取义。这都没错,但是总感觉少了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