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范阳节度使主要就是对抗契丹,陇右节度使是对付吐蕃的,剑南节度使是对付吐蕃和南诏的。等于在四边都设置了军区,这批节度使控制了比较强的军事力量。
这批节度使当然和李林甫有关。唐代有出将入相的传统,早期节度使很多是文官,但是文官在边境立了功之后有机会回到朝廷做宰相。李林甫为了断绝这条道路,重用安禄山、哥舒翰这样的武将。
这些人都是胡人,汉文化程度比较低,不具备很好的文官才能,立再大的功劳也只能做武将。断绝了节度使入朝的可能性,有利于李林甫独揽大权。安史之乱中互相作战的,无论是唐军方面的高级将领,还是安史方面的将领,其实大量都是胡人。
玄宗后期乃至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活跃的重要将领很多都是胡人,而且在边境掌握重兵,比如说李光弼,看上去名字很汉化,但他其实是契丹人;因为抵抗安禄山失败被杀的高仙芝是高丽人;哥舒翰是突骑施人。所谓外重内轻的局面,可以说在玄宗后期节度使的设置中已经形成了,这个大概是基本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