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科举制度中的凡勃伦效应,重文轻武,加剧了两极化发展

2024-05-13 16:02     360kuai

导读:

经济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凡勃伦效应,指的是:

凡勃伦效应是指消费者对一种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标价较高而不是较低而增加。它反映了人们进行挥霍性消费的心理愿望。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商品价格越高消费者反而越愿意购买的消费倾向,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注意到,因此被命名为"凡勃伦效应"。

在宋朝的科举制度下,文科举被统治者的拔高,同时文科举也被赋予了高出其内在价值的"价格"预期。文科举受到全社会追捧,大量的士子通过文科举走上仕途,这种超高的"价格"预期,提高了士子们的参与文科举的积极性。反观武科举,在凡勃伦效应的作用下,武官的社会地位就越来越低,不被文官统治集团所重视,因此加剧了宋朝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

被赋予高价值的宋朝文科举

宋朝的开国过程有其特殊性,赵匡胤本为后周重臣,他所生活的年代是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各国各自为政,百姓遭受战乱之苦,他作为亲历者是是深有体会的,所以在他统一天下后,为了政权的稳定,偏向文治,同时忽略了契丹的外部威胁。

文科举在宋朝被赋予过高的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宰相须用读书人

赵匡胤让宰相定一个没用过的年号来替代建隆,最终宰相给出了"乾德"。乾德三年,赵匡胤在后宫发现一枚刻有"乾德四年铸"的铜镜。赵匡胤将铜镜给宰相看,最终学士窦仪给出了答案,原来这是后蜀的年号。赵匡胤当场叹息道:"宰相须用读书人"。

相比于朱元璋的"太监不得干政"的皇明祖训的半途而废,"宰相须用读书人"这条大宋祖训得到了坚定地执行。有了这条铁律之后,科举出身的官员就有更多的机会晋身为宰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诱惑下,宋朝出现了大量的平民宰相。

2、以文御武,文官掌管枢密院

全国的军政权兵权掌握于文臣手中,通判、转运使等地方官职的设置也由文臣出任。一系列的官制改革提升了文官的地位,降低了出现藩镇权力过大的风险。

枢密院 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命,以佐邦治。

3、科举防作弊的操作,保证了文科举结果的含金量

锁院、封弥、誊抄等制度的出现,最大程度上避免了打人情牌,避免了考场内外的徇私舞弊,使士人们在公平的环境下进行竞争。有了这些举措保驾护航,选拔出来的文官含金量就有了一定的保障。

淳化三年,诸道贡士凡万七千余人。先是,有击登闻鼓诉校试不公者。苏易简知贡举,受诏即赴贡院,仍糊名考校,遂为例。

试卷,内臣收之,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别以字号第之;付封弥官誊写校勘,用御书院印,付考官定等毕,复封弥送覆考官再定等。

武官阶级被世俗看轻

宋朝在崇文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文科举取士,并改善了唐朝科举的弊端。反观武科举,直到宋仁宗年间开始,才开始设立。科举制度对于整个社会崇文轻武风气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卖油翁眼中的神箭手

苏辙、苏轼、苏辙父子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号称"三苏"。在三苏之前,宋朝还出现了"父子四进士,兄弟两状元"的陈省华父子。陈省华有三个儿子陈尧叟、陈尧佐和陈尧咨。老大陈尧叟是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状元,老二陈尧佐是同年的科举进士,老三陈尧咨是宋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状元。陈家兄弟三人,相继在朝中官至宰相及节度使。陈家三兄弟的成功入仕。

《卖油翁》是欧阳修的一篇笔记小说,讲述的是善射箭的陈尧咨,有次在自己园子里练射箭,有位卖油的老翁在一侧冷眼旁观,陈尧咨射箭十有八九中的,老翁也只是微微点头,态度十分不屑。

陈尧咨是一位性情刚戾之人,上前问老翁道:"你也懂射箭么?我的射箭的技艺不够精炼么?"

老翁道:"这也没什么,只不过熟能生巧而已。"陈尧咨忿然道:"你敢轻视我射箭的技艺!"

卖油翁给陈尧咨露了一下他的绝技,老翁用勺子酌油,油过铜钱孔进入葫芦后,钱上丝毫没有粘到油,老翁说:"其实这也没什么,不过是熟能生巧而已。"陈尧咨只一笑置之。

在社会最底层的百姓卖油翁对陈尧咨练习射箭的过程,表现出的是满脸的不屑之情。从卖油翁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出整个社会对于习武持有一种抵触情绪。

2、宋朝武将的晋升机制

武举虽然增加了策论,其内容基本上属于纸上谈兵。武举选拔出来的人才实用性不强,也就成了制约了士子们的参与积极性。

宋朝武将的晋升基本上是依赖于荫补和军员转补。在宋朝抵御契丹的折家将、抵御西夏的种家将,统帅基本上都属于以家族为主的世袭将领。在这种晋升机制下,武举官员的发展空间就被压缩到了极致。

无眠心语:

宋朝在重文轻武的政策引导下,凡勃伦效应显现,文武科举的两极化更加加剧。

科举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在特定的时期不失为一项进步的社会制度,它的出现极大地左右了人才的选拔。在废弃了世袭制、察举制以及九品中正制后,科举制度面为广大庶族打开了一扇晋身之门。不管执行的过程如何,最起码制度的设定,为士子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机会,金榜题名的荣耀使他们前赴后继地参加科举。

科举为各王朝提供了大批的治国人才,其中文武全才只是占了极少的一部分。这与大部分王朝重文轻武着密切的关系,文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升迁的机会,要远高于武科举人才。文武分科后,人为地使学子们走上了偏科的路线。

宋朝严重偏文,以文御武,周围的辽、金、蒙却以武见长。此消彼长之下,宋朝的对外战争败多胜少,也就不足为奇了。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