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伎乐"的发髻在当时也十分流行。"二十四伎乐"的发髻、梳法是基本相同的,都是将额前的头发略卷起来向后梳,但其绾髻的方法十分复杂。细细数来,这24人中有22种绾髻的方式,但鬟髻的形式则占了半数。王建棺床南面的2个舞伎,以及东面第一、五、七个乐伎,西面第六、七个乐伎等均为双鬟髻,而东面第四个、西面第四个乐伎则是鬟髻的变式。唐代妇女发髻的基本形式就是以鬟髻为主,王建石刻的乐伎也进一步证明了鬟在绾髻中的重要性。
唐五代时期,人们的审美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处于唐宋之交的朝代,唐五代的人虽然仍以胖为美,但已不再像唐朝人那般丰腴。五代时,人们将额前的头发略卷起来向后梳,并进行绾髻,可以使其脸显得更瘦,且十分精神,鬟髻可以说是当时最流行的发型了。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策划 吴刚 蒲薇 记者 王嘉 视频 联创众娱 编辑 李旻 校对 王玲
【来源:成都日报锦观】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