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之盟不等于兄终弟及!为独享皇权,赵光义的嘴脸竟能丑恶至斯

2023-09-26 13:42     360kuai

赵匡胤兄弟共五人,长兄匡济,自己是老二,三弟匡义,四弟匡美,五弟匡赞,同为杜太后所生。匡济、匡赞早夭。后来赵匡胤做了皇帝,兄弟四人为避皇帝名讳,都把"匡"字改成"光"字;再后来赵光义做了皇帝,仅存的兄弟光美又改名为廷美。

杜太后出身官僚家庭,是位治家能手。她生长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北方,已见惯了王朝更迭,为避免宋王朝重蹈覆辙,她想了一个办法。临时前的某天,她对赵匡胤说五代变故频生皆因继承人年幼,要求赵匡胤将来立年长的人为天子。赵匡胤初听之下觉得有理,且不忍拂逆母亲之意,便急召大臣赵普记下太后遗嘱,藏在金匮之中,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

赵匡胤死后,赵光义通过"金匮之盟"继承了皇位,于是有人将"金匮之盟"简单地理解成兄终弟及。但事实并非如此,"金匮之盟"的内容是"立年长者为君",并未限定继承关系只能发生在兄弟之间。按照其规则,赵匡胤的继承人是赵光义,赵光义的继承人是赵廷美,到此为止都是兄终弟及没错,而赵廷美已无弟弟,那么他的继承人就应是赵匡胤的长子德芳,便成了"叔终侄及"。因此,将"金匮之盟"简单地理解成兄终弟及,是错误的。

杜太后的这种顾虑和因此作出的安排,自然有其一定的道理。但改变旧的皇位父子继承制,也必然会引发新的争端。在这场围绕皇权归属问题的残酷斗争中,无疑是赵光义笑到了最后,同时他也向世人展示出了人性最丑恶的一面。

为夺回燕云十六州,太平兴国四年,赵光义挥师北伐,结果在高粱河一役中大败,只身狼狈南逃。军中以为赵光义已死,商议拥立随征的德昭为帝以稳定军心,谁知赵光义为杨业所救。回京之后,德昭向赵光义提请封赏众将,赵光义怒道:"等你当上皇帝再行赏赐吧!"德昭性情刚烈,回府后竟自刎而死。

到太平兴国六年三月,赵匡胤次子德芳也不明不白地死去,年仅二十三岁。德昭、德芳都是"金匮之盟"中在赵廷美之后应承大运为帝的人,结果在赵光义登上帝位后没几年就相继死去。若说德昭之死还有"原因"的话,德芳之死就耐人寻味了。任何一个有政治眼光的人对这种死亡背后所蕴含的内幕都会有所揣测的,赵廷美不免有一种兔死狐悲的感觉。

最先暴露丑态的是权力欲极强的赵普。他看出了赵光义欲斩断"金匮之盟"的内心,为巴结赵光义,重回权力核心,他严密监视赵廷美,并暗中搜集赵廷美勾结朝臣、诽谤朝廷、诅咒皇帝的"罪证"。太平兴国七年四月,赵光义召集百官,列赵廷美数壮大罪,将其罢官。至此,赵廷美失去了"金匮之盟"赋予他的继承帝位的权利,"金匮之盟"也就此彻底宣告失效。

对赵廷美而言,这还不算完。心狠手辣的赵普决定置他于死地,又指使心腹官员诬告他不法。同年五月,赵光义诏令削去他的王爵,贬为涪陵县公,到房州安置。在严密的监视下,廷美抑郁成疾,于雍熙元年正月含恨而终,年仅三十八岁。

由此可见,在皇权面前,叔侄之情、兄弟之义根本算不得什么。"烛影斧声"来源于野史传说,德芳之死虽有蹊跷,但无铁证,我们都姑且不论,可德昭、廷美的死,赵光义却难辞其咎。不仅如此,在廷美被监管于房州后,赵光义还做了件更让人不齿的事--替自己的亲弟弟另寻一位生母,然后矢口否认自己和廷美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于是,就连《宋史》,也将赵光义的奶妈陈国夫人耿氏当成了廷美的生母。

赵光义这么做的目的,无非是为自己违背"金匮之盟"开脱。为证实廷美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后来他甚至还给廷美找到了"同母弟廷俊",可谓煞费苦心。为独享皇权,其嘴脸竟丑恶至斯,不知"金匮之盟"的发明人、廷美的真正生母杜太后九泉之下作何感想。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