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元年(760年)正月,肃宗加授李光弼为太尉兼中书令。762年,李光弼因战功被封为临淮郡王。此时浙东一带又爆发了袁晁领导的农民起义,义军一度发展到20万人,对唐朝统治构成严重威胁。朝廷急忙调李光弼率军前往镇压,李光弼经过十几次战斗,就把起义军打败,活捉袁晁。朝廷增加李光弼的食邑,"与一子三品阶,赐铁券,名藏太庙,图形凌烟阁"。
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走投无路,自杀身亡。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平息,李光弼自始至终参加指挥大军,一直是唐军平叛主将之一,发挥了出色的军事才能,指挥唐军歼灭叛军有生力量,为平息内乱立了头功,《新唐书》称赞李光弼在平息安史之乱中,"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遭宦官陷害,悔恨而终
在整个安史之乱的平定过程中,李光弼居功至伟。俗话说:"人红是非多",战功赫赫的李光弼遭到宦官鱼朝恩、程元振等人的嫉妒和陷害,因此他不敢入朝,一直呆在徐州。起初,李光弼治军严整,先谋后战,能以少胜多,与郭子仪齐名,名震天下。凡是他下的命令,诸将不敢不服。后来,李光弼在徐州不敢入朝,部将田神功等人对他的敬畏态度大有变化。李光弼因而很不得志,忧郁成疾,提前派衙将孙珍向朝廷进呈遗表,自述遗志。
广德二年(764年),李光弼在徐州病逝,终年57岁。
李光弼
小结:
作为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李光弼的战功及个人能力毋庸置疑。但是他的死却有点窝囊,诚然对于他的死,宦官鱼朝恩和程名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在我看来还有一点是由李光弼自己造成的,就是他气量狭小,没有容人之量。李光弼不像郭子仪那样心胸豁达,有容人之量,即使被宦官陷害仍能屈能伸。李光弼治军严格,不仅对自己严格对他人更加严格,甚至眼里容不得有沙子,所以在被宦官陷害时他表现出种种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