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曾评价赵光义: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手。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不择手段,急于登台;赵光义小人之言。可见,赵光义此人名声并不好。宋太祖不仅遗漏了弟弟赵光义,而且宋太祖还不停的加强赵光义的权势,一直提拔不说,其地位足以在宰相之上。如此大的权力在历史上还是比较少见的。可见赵匡胤对于自己的兄弟是一点防备之心也没有啊。
果然,赵光义夺权了。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享年五十岁。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不久,赵光义即位,称宋太宗。继位之后,烛影斧声流传民间,为避免世人唾弃,故而编出了"金匮之盟"。金匮之盟,指史料所载宋朝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的生母)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言,明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弟赵光义。这份遗书藏于金匮之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