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问将军是不是想谋反?将军听完脱下战袍,皇帝看后泪流满面

2024-01-01 16:03     360kuai

"伴君要谦卑,可别胡乱吹。进言须谨慎,不然准倒霉。怀才不漏才,装傻别自悲。听君一席话,听政把帘垂。"

从古至今无数臣子用他们的性命告诉了后人,什么叫"最是无情帝王家",什么叫"伴君如伴虎",还有什么叫"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不过这些话显然只提醒到了同样是臣子的臣子,倒是没有让任何一个帝王听进耳朵里,出现了一种奇怪的单向茧房传递现象,所以轮到尉迟敬德做臣子的时候,也没逃开李世民的这一出大戏。

尉迟敬德出生于565年的隋炀帝时期,刚开始他只是一个很简单很单纯的打铁少年,但是隋炀帝暴政加上世家大族权势过剩,分裂割据是频频发生,一直到末年时尉迟敬德是打不上铁了,只能去参军活命。这个人一旦参军就是视死如归,所以在战场上显得勇猛无比,竟然一路被提拔到了朝散大夫,虽然是个五品下,但作为平民已经很好了。

公元617年他被刘武周"拐走",变成了反隋大军的一员,但那时候除了反隋,最重要的还有和其他割据势力抢占城池,瓜分隋朝,所以那时候他其实没少跟着刘武周对抗李渊,尤其公元619年他与吕崇茂左右夹击李渊的军队,虽然后来被李世民赶过来击败,但是唐军和他的仇到底是结下了。不过尉迟敬德这个人很会顺风倒,为何这么说?

这就要说到公元620年了,刘武周总是跟唐军打来打去,这一年被李世民逮住了,围在柏壁城势要讨伐他,他就让尉迟敬德和宋金刚去迎战,不料宋金刚一战败就跑到了突厥,走得十分的突然和潇洒,留下尉迟敬德很懵逼。那怎么办?幸好李世民没有直接打他,而是过来劝降,尉迟敬德居然也就这么投降了,成为了李世民的统军。

从隋到反隋再到怼唐又到入唐,尉迟敬德完成得那叫一个流畅潇洒和顺其自然,基本上没有任何的反抗,虽然后来证明他的选择是对,但是却也造成了他身份上的不纯粹,一个不纯粹的下属,君王是很难相信的,所以当尉迟敬德跟着李世民屡战奇功,跟到后来李世民玄武门事变,看似深受宠信,但其实也颇受忌惮。

这种忌惮在看到尉迟敬德随着官位越高,所作所为越发令人尴尬的时候达到了顶峰,当时的尉迟敬德纯朴忠厚,难免居功自伟,因为口无遮拦,和朝中的不少臣子都有点争端,有时候不仅仅只是争端,都有点暴怒无常的感觉,最明显的就是一次宴会上,就只是因为有人坐在他上首,他就怒不可遏,李道宗劝解,他竟然把人家眼睛一拳打瞎了。

他这种性格在朝堂上必然会被人弹劾,之后果然有人说他要谋反,要是以前李世民可能看看就忘了,但是晚年的尉迟敬德真的是让人很气,他也不免多想几分,害怕尉迟敬德以后越发不服管教,从而生出篡位之心,不过李世民不是隋文帝那种类型的人,没有直接给人定死罪,还是把尉迟敬德先叫到了自己身边,准备试探一下。

于是他就问:"有人说你要造反,怎么回事?"然而尉迟敬德的表现出乎他的意料,他并没有直接辩解,也没有躲闪逃避,尉迟敬德只是一把将衣服脱掉了,指着上面的伤疤说:"这都是跟着你打仗留下的,一道道都是我的功劳,如今坐稳了皇位,就急着过河拆桥了?"这番言论不可谓不直白,简直就是大逆不道!然而他遇上的是一个好君王。

因为李世民不仅没有生气,他想到的还都是尉迟敬德跟着自己浴血奋战,几次面临生死危机的事情,因而感念他的忠诚,从那些明显属于污蔑的情绪中挣扎而出,竟然红着眼睛就大哭了一场,还反过来安危尉迟敬德,叫他不要在意,从此就更是没有说过这些造反不造反的话,尉迟敬德也领悟到自己确实过分了,所以消停了一阵就辞官了。

不得不说李世民和尉迟敬德的相处模式,堪称君臣相处模式的典范,李世民之疑,疑而不烂,尉迟敬德之忠,忠而不腐。难怪前者能够开创"贞观之治",而后者身份不纯粹,还能"安享晚年"了。可见上位者还是要明察秋毫,不能偏听偏信,而作为附属,谦卑无私,低调而行,才是上上之道,职场同样。

今日关注
更多
阅读下一篇

147年前,李鸿章创立了一家公司,如今成世界500强,名字听着耳熟

李鸿章作为晚清名臣,在历史上却颇受争议,很多人认为他是“卖国贼”、“慈禧的帮凶”。但是也有人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能臣,只是生错了时代,被当成了丧权辱国的“替罪羊”。其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