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项羽战胜了刘邦,那么今天的汉族人是不是要叫作“楚族人”?

2023-12-03 09:02     360kuai

声明:

公元前209年,陈胜与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正式拉开序幕。

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陈胜吴广大起义犹如一个火种迅速点燃了整个华夏大地。

一时间,六国贵族及各方势力纷纷响应,秦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

在众多起义军中,异军突起的当属打着"亡秦必楚"口号的项家军。

作为项家军的灵魂人物,项羽更是成为了亡秦运动的急先锋--

巨鹿一战踏破了百二秦关,秦朝再无斗志。

公元前206年,项羽攻入咸阳,各方起义势力尽皆臣服在他的麾下。

其中就包括他后来的一生之敌--刘邦。

可项羽毕竟是个悲剧英雄,由于他的刚愎自用,在之后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中一步步走向败亡的深渊,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

历史就是这么颇具戏剧性,麻雀击败了凤凰--草根出身的刘邦成为了天下共主,开创了绵延400余年的大汉王朝。

而直到今天,"汉"早已成为了民族的代称,延续了两千多年······

尽管历史没有假如,但作为回溯历史的人,总是不免会对历史的巧合产生遐想。

如果当年是项羽赢了呢?我们今天所谓的"汉族"会变成"楚族"吗?

要想合理地进行推断,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汉族"的形成过程。

一般认为,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但实际上,汉族的概念要比华夏族小一点。

原因在于:华夏族起源很早,甚至包括部分被教化的蛮族,而汉族则是在汉朝建立之后产生的,二者更像是一种从属关系。

先秦时期,"民族"这一概念并不流行,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多以"某国人"自居。

比如,秦人、楚人、赵人、魏人等等。

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诸侯国"这一概念被"郡县"所取代。

虽然当时还没有统一的民族称谓,但秦始皇所推行的"车同轨、书同文"之类的举措已经为民族认同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政治哲学上说,物质决定意识--秦始皇将民族统一的行动付诸了实践,至于后来民族的形成就是顺水推舟的事情了。

到这里,我们不妨来总结一下:

秦朝之前,"民族"这一概念并不清晰;秦朝之后,"民族"概念开始盛行。

也就是说,有关"民族"概念的诞生和秦朝有着莫大的关联。

只要找到秦朝最大的特点就能很好地解释"民族"之所以会形成的原因。

那么,秦朝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

其实,上文已经提到了--大一统!

是的,只有大一统才能增强民族认同感,有了民族认同感,"民族"这一概念才有意义。

OK,下面我们继续推断之前提出的假设。

现在的问题其实比较明确了:

项羽胜利后能不能形成"楚族",关键在于项羽会不会实行大一统。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有史料可依的。

项羽根本不在意所谓的"大一统"。

你们知道项羽为什么要起兵吗?

是因为他坚信"亡秦必楚",他要做的是推翻暴秦,恢复六国。

在推翻暴秦之后,项羽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分封诸侯:

封刘邦为汉王,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魏王豹为西魏王,申阳为河南王,司马卬殷王,赵王歇为代王,张耳为常山王,当阳君英布为九江王······

包括他自己,一共封了18个诸侯王。

从现在的眼光看,这种做法是开了历史的倒车。

但你要知道,那个时候,"郡县制"不过才执行了十几年,"裂土分封"的观念依然根植于人心。

无论是六国贵族还是底层平民,都渴望实行一种不同于"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再者,尽管项羽是义军的统帅,但手底下的诸侯王仍然手握重兵,如果不给他们好处,难免会再起兵戈。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项羽实行分封制也是迫于形势的。

那么,项羽本身是否具有"称帝一统"的野心呢?

在我看来是有的。

从他绞杀义帝的做法就能看出,虽然他实行分封,但内心并不尊重义帝。

他认为,只要武力足够,就随时可以自立为帝--这和西周时期的分封完全不同。

在项羽的蓝图构想中,最完美的政治格局应该是这样的:

他自己是至高无上的存在,虽然有诸侯王,但自己拥有绝对的武力,在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他也许会比秦朝更加严苛。

其实,到这里我们的推断就应该有结论了:

如果项羽获胜,"楚族人"这一称号大概率是不会有的。

因为项羽并不具备"统一"的政治思想,他想要的只不过是绝对的霸权。

事实上,在当时,"中央集权"的可行性也是备受质疑的。

比如刘邦,在他建立汉朝后,依然实行了一段时间的"郡国并行"制度,这完全可以看作是一种筛选的尝试。

而真正的"大一统"思想要到汉武帝时期才正式形成,主张人便是大名鼎鼎的董仲舒。

而至于项羽胜利后,会不会有董仲舒这样的人出现,这就不得而知了······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