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陇山山脉的多条河流都流经原州,其一为清水河,古代叫蔚茹水,起自原州西南,向北蜿蜒320千米后汇入黄河;其二为茹河,流经原州东南部彭阳县,后汇入蒲河,再入泾河:其三为洪川河(又名阳晋水),并行于泾河、茹河,终入泾河;其四为泾河,沿六盘山东流,最终汇入渭河:其五为瓦亭川,沿六盘山西麓南行,终入渭河。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二月,为加强监管,唐政府出台措施调整不合理的州郡,"命大加并省,因山川形便,分为十道:一曰关内,二曰河南,三曰河东,四曰河北,五曰山南,六曰陇右,七曰淮南,八曰江南,九曰剑南,十曰岭南"。根据原州地域特点,当局将其划给关内道管辖,位于关内道西部,正是通向陇右道官府的必经之地,处于关中、关外的重要节点。
盛唐时期,由北至南至西,原州分别与灵州、庆州、盐州、泾州、陇州、秦州、会州为邻。唐朝以关中立国,其目的在于对四方构成有力控制。为对关中地区进行有效管控,控制关中西侧的陇右很重要,而要达此目的,就必须掌控关中至陇右的通道。
这样,原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它正处于长安、灵武及天水的交界地带,并夹在地势较高的陕北高原与陇中高原之间,从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出发,皆可出原州。鉴于此,将原州称之为关中西部交通枢纽一点也不为过,为兵家必争之地。据史料记载,唐以前,这里发生的战争多与争夺原州控制权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