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不在险,胜败岂无凭,带你了解东吴速亡的原因(7)

2025-05-10 09:22  360kuai

西晋方面在军事上的准备可以称得上十分周密,早在泰始五年(269年),晋武帝就开始做伐吴的准备了。在这一阶段,羊祜出镇襄阳先是"绥怀远近",对东吴方面采取怀柔,以收服人心,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羊祜又积极屯田,"至季年有十年之积",为伐吴做好了充分的物质准备。在具体的进军方略上,西晋方面更是经过了十几年精心策划,制定了一个有正有奇,多路出兵,堪称完美的方案。这个方案因为太过成功,在后世成为多次南北统一战争的蓝本。《晋书·羊祜传》里详细记载了这个堪称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经典的作战计划,"梁益之兵(王濬、唐彬)水陆俱下,荆楚之众(羊祜)进临江陵,平南、豫州(胡奋、王戎)直指夏口,徐扬青兖(王浑、司马伷)并向秣陵。"晋军发起进攻以后,吴军果然被置于处处设防,又处处被动的境地,最终被王濬的主力晋军从益州乘流而下,直捣建邺。

羊祜提出的方案堪称经典,后来成为多次统一战争的蓝本

东吴方面在军事实力上,本身就处于劣势,又在战略上犯下了诸多错误,这就加速了吴军在军事上的溃败。东吴首先在兵力部署方面,就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吴军兵力本来就捉襟见肘,却又把主力集中在建邺附近,这样一是导致了上游没有足够的兵力确保荆州的夏口、武昌和乐乡等重镇的安全。而且一旦有警,逆水而上,救援速度也难以保证。东吴的荆州牧,名将陆抗在战前发现晋军有南侵的意图,曾经多次上书孙皓,要求增兵上游,以确保荆州屏障的安全。然而陆抗这个正确意见并没有为孙皓所采纳,最后造成了上游重镇被迅速攻破,建邺也就失去了拱卫。另外东吴的防守也过于消极,陆机在《辨亡论》里总结东吴军事失败的经验时曾说,"或欲积石以险其流,或欲机械以御其变。"东吴方面除了有丞相张悌统率领三万精兵主动出击一战外,几乎全线处于消极被动,坐等挨打的状态。东吴在战局中的困顿局面,被胡三省精辟地总结为"吴人至此,为计穷矣。"

综上所述,在西晋灭吴的战争中,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来看,东吴的速亡并不意外。东吴末年孙皓统治残暴,内乱迭起,吴人对东吴政权认同感急剧消减。同时,这也是吴军战斗意志消沉的重要原因。在军事实力远不如人的情况下,东吴的军事部署还出现了诸多重大失误。面对经过十余年精心准备的西晋,东吴毫无招架之功,只能眼睁睁看着晋军顺流而下所向披靡,不到三个月就吞下了亡国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