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涌现出很多奸臣,比如说秦桧,贾似道。而民间看人脸谱化,容易把人看成全好或者全坏。但是在史学家看来,这俩奸臣所作所为并非没有可取之处。比如说秦桧就一直被人们肯定的认为是个大奸臣,而贾似道虽然被民间说成奸臣,但是细究贾似道所作所为,也可以发现,他很多时候是一个为南宋尽忠尽职的忠臣,并非人们口中的奸臣。若跟秦桧相比,他顶多算半个,这又是为什么?
人们经常诟病,说贾似道入朝之后贪污腐化,把本来摇摇欲坠的南宋朝廷搞得更差劲。但是老贾当政也有好的方面,比如说他在办教育,治理农耕方面就非常有成就。而即使是后来贾似道被人们指责把南宋搞垮的两件罪状,鄂州之战跟公田法,仔细看看也并不是人们说的那么不堪。
发生在1259年的蒙古与南宋之间的鄂州之战,是一场非常惨烈的战斗,南宋这边指挥者是贾似道,蒙古那边领头的就是大名鼎鼎忽必烈。
当时蒙古大军包围鄂州,跟南宋军队展开激战,贾似道带着南宋军民跟蒙古大军拼死作战。
史书上记载死的人一波接着一波,最后,虽然南宋士兵没有击败蒙古大军,但是因为蒙古的蒙哥突然去世,忽必烈此时要赶回去祭奠,自己出了问题,被迫放弃鄂州,转而北上,所以鄂州之战最终取得胜利。
而贾似道在这场战斗中可圈可点,根据史书记载,贾似道跟士兵一起吃饭睡觉,打仗时候衣服都不脱,真正打仗时候在城楼上指挥士兵,毫不后退。就连忽必烈都承认,鄂州之战如果没有贾似道,蒙古大军早就赢了。
但是,在贾似道打赢了鄂州之战之后,后人却不承认贾似道的功绩。估计就是因为觉着贾似道是个奸臣,奸臣不配取得战争胜利。而且蒙古大军打着打着,眼看就要攻下鄂州,却莫名其妙后退,肯定有原因。
因为鄂州之战时候,贾似道曾经跟忽必烈和谈过,所以后世人就认为,贾似道肯定跟忽必烈商量了什么秘密约定,一起把南宋往阴沟里带。
另外,还有贾似道的公田法。很多人都说,贾似道的公田法是摆明了坑害南宋百姓,但是从公田法推行背景,目的,效果来看,公田法并非是贾似道的罪状,而是贾似道的政绩。
当时,宋朝经常给你蒙古开战,军粮经常供应不上,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保证军粮供应,南宋士兵根本抵抗不住蒙古大军。通过推行公田法,让南宋军队有了足够粮食打仗。为推行自己的办法,贾似道自己就献出来一万多亩地,当做公田。但是,因为贾似道这些做法,损害了一些地方豪强势力,所以势必会被这些人群起而攻之。
在当时的形势下,朝廷几乎没有大将可用,贾似道作为宰相,只是一个文官,让他在朝堂之上献计献言还可,但是要让他领兵打仗,有不妥之处。但是皇帝却非要让他去,也只有硬着头皮上,最后的结果肯定是失败,起码在国难当头,他还能领兵征战,起码也算是识得大体。
有时候评价古人,史书上说的未必正确。
南宋历史上记载关于贾似道的事情,很多都是道听途说,没有依据,但是这些言论记载在史书上就开始误导后人。而且,贾丞相推行的新法,的确是损害很多地主豪强的利益。这些地主豪强势力庞大,手中握有的资源丰富,所以如果想要诋毁贾似道真是异常容易。加上当时宋朝跟蒙古交战形势严峻,民间百姓很容易被舆论引导。实际上,贾似道并没有做了多少对不起他们的事情,倒是损害不少地主阶级利益。而地主阶级一旦发动知识分子攻击贾似道,很多不明真相的人根本不辨是非,也就信了他是个奸臣。
公元一二七五年,众大臣建议处死贾似道,当时的谢太后想着朝廷正是用人之际,想挽救一命,最终把贾似道贬官,发配到小地方,谁知在途中被被押送人员处死,结束了曲折的一生,但他的死也挽回不了宋王朝被灭的命运。是非功过都是后人评说,此处,我们并不是所谓的给谁翻案,只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客观的评价人物在这一历史时期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