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凋敝,必然造成经济下滑。当全国各地无数旱田成为荒地、熟田成为旱田,当耕田人口锐减殆尽时,粮食--这个农耕社会的经济基础,丧失了;当一斛米需要五十万钱才能买到时,恶性通货膨胀--这个给予社会经济秩序最后一击的刽子手,出现了。这一残酷现实,逼迫曹操一改自秦汉以来实行的算赋和口赋制度,开创了户调制,使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并驾齐驱,而自然经济的复活,正是社会经济下滑的重要反映。
建安八年(204),曹操表天子,册封荀彧为万岁亭侯,食邑一千户。鉴于荀彧在曹魏政权里的地位和功劳,他的食封情况,是曹魏紧缩食封的代表。荀彧在曹魏建国之路中,地位已臻"相国之列",功劳更在"功臣之最",从初平二年(191)他效忠曹操起,曹操凡有征伐,荀彧无不出力。例如,在兖州倒戈这一曹魏建国初年最大的危机中,正是荀彧等人的坚守,才将曹操的事业从命悬一线中救了回来。又如,在官渡之战这一曹魏建国早年的存亡之战里,又是荀彧在曹操最艰难的时刻,给予曹操信心,让他坚守官渡不撤,最终顶住了袁绍巨大的军事压力。至于荀彧对平衡曹魏集团和东汉王朝的关系,如何呕心沥血数十载,皆老生常谈,不必再提。
荀彧剧照
荀彧这样在曹魏政权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也不过食邑千户,其它受封之人,就可想而知了。官渡战役期间,为曹操镇守南方大郡汝南、摆平大部分后顾之忧的李通,封建功侯,食邑二百户;为曹操平定北方立有大功,以"筹画所料"见长的郭嘉,封洧阳亭侯,食邑二百户;"算无遗策,经达权变"的荀攸,封陵树亭侯,食邑三百户;为曹魏屯田做出巨大贡献的任峻,封都亭侯,食邑三百户;即便如张燕这样的黑山军领袖,率领十万人投降曹操的大势力,也不过封安国亭侯,食邑五百户。当然,特例也有,比如张鲁。建安二十年时,曹操封张鲁为阆中侯(县侯),食邑一万户。这是因为张鲁常年经营汉中,根深叶茂,以及汉中作为曹魏和蜀汉的缓冲区这一重要的战略地位,加之张鲁主动投降,曹操认为他"本有善意"等诸多缘故。对地方军阀如此高规格的册封,当时只此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