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在位52年,曾有2次“灭秦”机会,可为何他却选择放弃呢

2024-03-11 07:02  360kuai

战国初年,赵、韩、魏三家分晋。魏文侯重用李悝实施变法,而后吴起帮助魏国创建''魏武卒'',使得魏国在战国初年实力最为强盛,用一家独大来形容也是丝毫不为过。

魏文侯去世后,其子魏武侯即位。公元前369年,魏武侯去世,其子魏?即位,史称魏惠王。

魏惠王在位共50年,曾有过数次灭秦良机,可是却被他白白放弃。同时,魏国在魏惠王手中,已呈现出一落千丈的态势。

那作为战国初期,实力最为雄厚的魏国,到底是因为何故,实力突然急转直下?魏惠王又出于哪种目的,数次饶过秦国呢?

前段时间热播的古装剧《大秦赋》中,就曾出现过魏国。而《大秦帝国之崛起》里,还有大家非常熟悉的魏惠王形象,不过观众给魏惠王起了个别称,名叫''大魏王''。

魏惠王的扮演者是著名表演艺术家李立群老师,通过李立群老师入木三分的演绎,让大家误以为魏惠王是个混不吝,有些横冲直撞的大王。

不过真实历史中,魏惠王来历不凡,仅凭他有过50年魏国大王的履历也能看出,魏惠王绝对有其独到之处。

魏惠王生于公元前400年,卒于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与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大王,这也是史上著名的''徐州相王''典故。

魏惠王执政之际,身边有大将庞涓辅佐。由于庞涓为人心胸狭隘,陷害同僚孙膑,使得魏国与齐国关系交恶。

公元前354年,与公元前341年,魏国先后两次被齐国打败,这两场战役分别是''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

自从公元前341年后,魏国军事实力彻底衰落,那次''徐州相王'',也可以说是魏惠王受到齐威王的威逼利诱,不得已,才与齐国短暂会盟。

甚至当魏惠王弥留之际,他还说了这么一句:

''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

这句话意思非常简单,魏国先后败于秦国齐国楚国,实力已大不如前,自己真可谓死不瞑目。

其实魏惠王执政时,当时的秦国正好处于秦献公与秦孝公政权过渡期,这也导致大秦军政体系不稳。

庞涓曾数次建议魏惠王挥兵西进,早日与秦国开战,便能占据更多主动权。不过魏惠王并没有采纳庞涓建议,而是一意孤行,未能及时发兵攻打秦国。

或许说到这里,有不少朋友会觉得笔者是胡说八道。因为历史上著名的''六国伐秦''事件,魏国也参与其中,为何笔者会说魏惠王不想灭掉大秦?

其实大家仔细想想,战国末年,列国间各自虚以委蛇,名义上是组织联军共同伐秦,背地里皆各怀鬼胎。

所以每次的联军伐秦,收效甚微,反而让各诸侯国的间隙越来越大。就这样,魏惠王执政时,其综合实力呈现了由盛转衰的迹象。

加之,魏惠王未能听从文武大臣建议,使得秦国经历商鞅变法之后,实力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东边和南边,魏国又同时受制于齐国和楚国,这可真是腹背受敌,三面受困。

话说回来了,魏惠王并不算是一位特别昏庸的君王,为何他没有听从庞涓的建议,及时发兵攻打秦国?

按照笔者推断,当时魏惠王将重心全部放在如何东进,与积极拓展中原领土目标上。

说得更直白点,魏惠王心中,他认为秦国乃是西北蛮夷,实力不值一提,魏国还不如其中有效兵力,不断蚕食齐国、楚国、韩国、赵国,等邻近诸侯国的疆土。慢慢壮大之后,接着问鼎中原。

然而,魏惠王太高估了自身实力,又低估了齐、楚这些老牌大国。

赵、韩、魏这三国,地处秦国东进必经之地,又与多个北方部族接壤,有着非常糟糕的地缘劣势。在此情况下,魏惠王还想着发兵,挺进中原,这简直异想天开。

因为魏国即使再怎么强大,总人口与疆土皆无法抗衡齐国、楚国。更何况,魏国要留下相当一部分的军事力量,放在西部边陲,以提防大秦随时东进。

就这样,魏国实力一步一步下滑,魏襄王继任时,魏国实力早已大不如前,再也无法和其他诸侯国分庭抗礼。

最后总结,魏惠王至少有两次,可以对秦国造成毁灭性打击机会。

第一次是秦孝公赢渠梁即位时,秦国朝政不稳的好机会。魏国大将庞涓曾建议魏惠王迅速发兵攻打秦国,可这项建议却被魏惠王断然回绝。

《史记》:惠王数被於军旅,卑礼厚币以招贤者。邹衍、淳于髡、孟轲皆至梁。梁惠王曰:''寡人不佞,兵三折於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利吾国?

第二次是商鞅变法进行时,秦国自上而下还没有形成统一格局。魏国另一名大臣公叔痤,建议魏惠王''分秦'',可是魏惠王又未能采纳这条意见。

兜兜转转之后,导致魏国实力被不断削弱,反倒是秦国趁势做大做强。当然了,魏惠王并非一无是处,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力排众议,将魏国都城从安邑迁至大梁(今河南洛阳)。迁都大梁之后,魏国能够辐射到更多中原地区。

此外,魏惠王多次提拔贤良,重用人才,虽然魏国综合实力有所下滑,但是魏国百姓生活水平有了更大的提升,这点也是魏惠王所做的功绩。

只不过,战国末年那种混乱的局势下,魏惠王野心太大,错误低估敌我双方的态势了。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