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一些明朝的官员,一开始没有进行这类试探,但也会看到其他人的试探结果。他们会得出一个结论: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用不了多久,大家便认清了龙椅上的真面目。原来大明的皇上也不过是常人,所谓的欺君之罪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即便糊弄了他,占了他的便宜,捞了他一把,照样给你发俸禄,照样给印信,照样可以仕途提拔升官。明朝天子的这种"冤大头"特征,对明朝宦海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明朝皇帝作为名义上的执缰人,是种种宦海正式规则的监督维护者。如果正式规则软、懒、散,那么潜规则将大行其道,以得到更多的好处、干更少的活儿为主要趋势,势必造就明朝宦海大批的贪官污吏,造就大批像镇守太监钱能,大宦官王振这样的角色,同时降低了明朝庙堂清官的比重。当然反过来也可以说,如果明朝皇帝明察秋毫,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报应不爽,势必也能给清官以生存,甚至能把贪官污吏改造成好人。
譬如镇守太监钱能,都知道他满肚子坏水,后来他当了明朝陪都南京守备。此时他的对头是"两京十二部,唯有一王恕"的那个王恕,也去南京当了参赞尚书,正好管着钱能。王恕的才干足够对付钱能,弈局相争的弦儿,想必也绷得很紧。在王恕的威慑之下,钱能表现得极其谨慎,他甚至很佩服王恕,对人说:"王公,天人也。我老实恭敬地给他干活就是了。"而且还曾坦言"王某只不合与我作对,不然,这样巡抚,只好与他提草鞋耳。"由此看来,钱能天良未泯,知道善恶是非,只是缺乏管束,让冤大头一样的明朝皇帝惯坏了,如果执缰人能够明察秋毫,钱能未必不是一个"治世之能臣",也不至于糊弄到皇帝头上。
参考资料:《朱元璋传》、《明史》、《万历野获编·补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