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不耐烦的感觉,直接影响明朝君臣对局者的战斗意志。一旦松懈下去,失败就要降临。朱元璋在明朝皇帝里算是个责任感很强、很有本事的人,确切地说无出其右者。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吃苦耐劳、意志坚强的人,他都不能取得彻底胜利,他的那些在深宫里养尊处优长大的后代,能超过祖宗么?直至崇祯煤山自缢,他最终怨恨的似乎并不是李自成,而是不断糊弄他的明朝官僚集团。他的遗言是:"我自己有不足,德行不够,惹来了上天的怪罪。但这一切,都是由于诸臣误我。我死了没脸见祖宗,自己摘掉皇冠,以头发遮遮住脸,任凭你们这些贼分裂我的尸体,不要伤害一个百姓。"
崇祯的愤慨是有原因的,毕竟殚精竭虑十七年,一门心思为大明续命却无力回天,其中更是受到了无数惨不忍睹的蒙骗糊弄,直到他上吊前的几个月,他的首辅周延儒还狠狠地糊弄了他一回,把一次根本就没打起来的战役吹成大捷,然后大受奖赏。这场根本就不存在的大捷,在周延儒的奏疏中,是他亲自指挥的,就发生在离北京不过几十里地的通县,就在崇祯的眼皮底下。
明朝的君臣弈局,正常是这样过招:皇上说,你们都要按照我规定的办,听话者升官,不听话者严惩。文武百官也表态说,臣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实际上,必定有人利用一些小机会,试探性地"不听话"一下。结果如何呢?一般来说,什么事都没有。明朝皇上并不是事无巨细均了如指掌,威胁中的雷霆之怒并未降临。于是那些占了便宜的官吏受到了鼓励,寻找机会再来一次。背叛一次,没有反应;再背叛一次,还没有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