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朱易回国在前父亲去清北在后 ,大家不要弄反了(2)

2022-02-10 13:22  观察者网

朱易是我国第一个正式邀请“归化”的运动员。决定邀请她的时候,是按她当时在青年组显示的潜力。那时,我国体育总局不知道她父亲的重要性,不过是国外一位教授而已。

北大清华听说“归化”一事后,才觉得可以试试请朱松纯回国,之后才有她父亲回国一事。

不是朱松纯帮了朱易回国参赛,而是朱易回国,才有后面的朱松纯回国。

质疑的人,从时间到因果关系,都搞反了。

质疑的人,先设定朱易及其家庭有罪,要求自证清白,或者体育总局证明其清白。体育总局可能惊讶的不得了,何时我们听过哪个与体育毫无关系的教授,这也要证明?以后干脆请大众打分,不用专业裁判员打分了。

朱松纯是北大、清华竞争的教授。但被如此重视的主力教授,对其工作,北大清华也同样有规则和程序。朱松纯的研究所,聘任一部分研究员同时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我一直在北大理工科聘任委员会,就曾投票反对朱松纯提议名单中的部分人选。

另外,我上一篇短文里面客气的解释,这里更直白一些:

到朱松纯这样程度的真正科学家(区别于国内有各类头衔但不爱科学、对科学理解不深刻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科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不可能高看体育比赛成绩,而是尊重孩子的特长与爱好。

科学家对于自己孩子的爱好愿意支持一段时间,看看孩子能够到什么程度就什么程度。绝大多数奥运金牌,不仅不会被科学家认为与科学一样重要,而且都难以管吃饭。在美国,不少奥运金牌得主,以后的工作不过是在儿童青少年的体育课外班。我有位同学的儿子,游泳教练就是奥运金牌得主。那孩子跟着学游泳,得一些地区性的小奖牌,就足够上哈佛大学。出现孩子的体育与学业冲突,大部分科学家家长会要求孩子适可而止,不可能把奖牌、包括奥运奖牌看的那么重。好玩、尊重而已,而并非需要想方设法参赛、想方设法获奖。

体育运动的奖,在白左教育下,是好事、但不是需要牺牲个人品德而获得的荣誉。不惜一切代价----包括开后门、放弃人格----获得的奖牌,不是荣誉,是耻辱。

朱易在2018年被中国花滑界认为很有潜力之时,不可能预计后来会冰刀插进右脚,严重受伤,需要较长时间恢复。最初选拔她的时候,也没人能够预计后来会出现疫情而影响参与国际赛事。

从来不是她自己主动要加入中国队,而是中国出于国家需要争取一些人归化。中国冰上运动部门也不可能百分之百看准确,运动员成绩的变化也有一定无法预计。何况,中国冰雪运动部门在朱易之后邀请归化的谷爱凌,看的挺准,说明中国冰雪运动部门发现、邀请这些人,本身挺合理。

朱易在负伤之后,继续努力。中国有关人士也都知道她的伤情。中国其他人没有入选,只是说明我国冰上运动有待发展,其他人不如她,才只能选她的结果。

对一个负过重伤、热爱花滑运动、愿意为国效力的孩子,尽其努力,大家应该有恻隐之心。

知识分子家庭支持孩子体育运动,迄今都不是非常多。北大化学系校友谷燕的孩子谷爱凌、北大清华现任教授朱松纯的孩子朱易,都属于比较少见。

她们如果成功了,我们为之高兴。

她们如果失败了,我们应该支持其运动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