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荃攻打天京时李鸿章抗旨不去增援,事后曾国藩对此十分感激(2)

2024-08-21 16:23  360kuai

这里不得不佩服曾国荃的过人之处,凭借着超人的忍耐力和顽强的战斗意志,加上湘军水师源源不断的接济,湘军度过了最危难的时刻,击败了李秀成率领的太平天国援军。

此后,太平军再也无力对湘军发动反攻,凭借明太祖朱元璋修建的城防工程,据城死守。曾国荃趁机将天京几乎合围,拿出他的看家本领——挖濠围城。

这一围就是两年,清廷见曾国荃久攻不克,下旨给坐镇苏州的李鸿章,令其率精锐之师会攻天京。李鸿章师从曾国藩多年,非常清楚自己的恩师想让自己的九弟独得攻克天京的首功。于是李鸿章借故推脱,一会儿说淮军连番恶战,急需休整;一会儿又说隐匿在苏常地区的贼寇有反扑的迹象,无法抽调兵力会攻天京。

当时咸丰帝已经驾崩,实际执掌朝政的是慈禧太后,她指示军机大臣连番下旨,严责李鸿章迅速出兵,被催得实在没有办法的李鸿章竟然派兵南下,进入浙江追剿残寇,把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气得七窍生烟,奏报朝廷,斥责他“越境掠功。”

朝廷意图调派援军会攻天京的消息传到曾国荃耳中,急得他暴跳如雷。他召集诸将,将朝廷的邸报拿在手中,大声问道:“他人至矣,艰苦二年以与人耶?”诸将齐声答道:“愿尽死力!”

同治三年(1864年)7月19日,曾国荃手下大将李臣典在城外挖掘地道三十余处,轰塌城墙二十余丈,湘军如潮水般涌入城墙缺口,一举攻占天京,曾国荃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独得首功。

李鸿章宁肯抗旨也不愿派兵会攻天京,主要原因是不愿得罪老师曾国藩。事后,曾国藩执手向李鸿章表示感谢:“愚兄弟薄面,赖子保全。”曾国藩对李鸿章既有师生之谊,又有知遇之恩,冒着得罪恩师的风险去争夺一个首功的虚名,对李鸿章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况且,曾国荃这个人一向桀骜不驯,极难相处,自己也犯不上为了这个虚名去得罪他。至于抗旨不遵,李鸿章已经有把握朝廷不敢拿他怎么样,因为淮军在他的统领下屡建奇功,且具备了一定的军事实力。何不干脆做个顺水人情,买老师一个面子,这样做可谓皆大欢喜。

曾国荃原本以为剿灭太平天国,朝廷会给自己一个大大的封赏。当时朝廷上下都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咸丰帝生前曾许下承诺,剿灭长毛者封王。谁知,慈禧太后最终只封曾国藩为侯爵,封曾国荃为伯爵。同时,李鸿章和八杆子也打不着的湖广总督官文也给封为伯爵。与此同时,朝廷还下严旨追查天京宝藏下落,气得一向心高气傲曾国荃旧疾复发,曾国藩趁机劝他开缺回籍。

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曾国藩也曾说:“但问耕耘,莫问收获。”凡事尽力去争取,但不要报着过于强烈的功名心,是你的终归是你的,不是你的,强求未必会有好的结果。希望我们时刻都能怀着一颗平常心去努力,相信上天不会对你的付出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