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希望将Steiff的产品放进婴儿的摇篮,并能向父母保证:什么也不会发生。”曾担任质量控制部总管的Krebs说。
“世界的玩具在中国”早已经是全球贸易界的共识。2004年,为降低生产成本,Steiff把除古董泰迪收藏系列以外的部分低价产品生产线迁到中国,大约占到其1/5的产品。Steiff希望这个“世界加工厂”帮助自己抵御激烈的竞争——中国的工资水平使得Steiff能够以14.95欧元的价格出售一只12cm高的泰迪熊,倘若在欧洲生产,高昂的人力成本得让它至少卖到50欧元。
2008年,公司CEO马丁-弗雷辛开始将生产线撤出中国,他公开表示:“我们不想再继续下去了,中国不适合我们。”他坦言,中国生产的泰迪熊总有一部分五官不正,拧着腿、秃了毛或者开线,这些熊在德国质检的时候必定被淘汰,被淘汰的数量已经让中国生产“成为累赘”。
“小熊的眼珠位置偏低1毫米,就会导致熊的表情从仰慕和溺爱变成呆板。”马丁-弗雷辛的这种描述完全符合中国人对德国人“方脑袋”、“不好沟通”的印象。每只泰迪熊分为35个部分生产,28个部分由手工完成。最初,Steiff公司派出300名培训人员来中国,教授工人们如何生产这个复杂而细腻的小玩意。把一个员工培训熟练需要12至18个月,许多员工在掌握技术后,选择一去不返,原来他们已经跳槽到其它待遇更好的公司。公司的前期培训投入常常化为乌有,而后,过高的员工流失率意味着现有工人无法获得足够的培训,产品更无法通过总部的质检。
而在德国,“工人很多都是家族继承性地在Steiff工厂工作。”对于每次订单通常只有500只熊,并且一心想来中国缩减成本的公司来说,这就成了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此处想想那些小众的豪华汽车品牌。
从中国撤出后,公司把生产线放在了土耳其。对于Steiff来说,附近没有竞争对手能够提供相似的薪水挖人,工人的忠诚度得以保持,继而生产的水准也得以维系。
在Steiff从中国撤出的同时,欧洲时装与纺织品出口协会有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的生产成本增加了30%。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的报告显示,德国公司在中国生产产品会省一半的钱,但是物流费用也许会大大增加。德国工程师协会VDI的研究不断在印证,在短暂的“周游世界”之后,1/5的德国公司最终会选择回到德国本土制造。今天,一路看涨的燃料价格,也让原本是为了节省开支的举动变得越来越贵。
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为什么那些豪华汽车品牌依然不愿在中国合资建厂?一叶知秋,一只泰迪熊也许知道个中的答案。(文/《汽车人》特约撰稿人 刘葳漪)【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