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股价“腰斩”,默沙东口服药仿制再掀热潮:2022年,新冠概念风口轮到特效药?(8)

2022-01-22 20:22  每日经济新闻

投资面上,医药领域的投资老将、德传投资创始人姜广策认为“2022年要回避2019年以来医药基金的重仓股,尤其是CXO(医药外包)板块。同时关注IVD(体外诊断产品)和疫苗领域的相关机会”;知名投资大佬段永平也表示自己通过卖出看跌期权的方式抄底了疫苗巨头。

疫情概念引爆下的冷思考

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截至1月17日,各地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9.42亿剂次。

目前,国内加强针开打面向新冠疫苗第二剂次接种满6个月的18岁以上人群,正在开启新一轮的需求潮。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国内15岁以上人口约11.58亿人。综合国外加强针接种年龄范围更大,以完整免疫需要接种3剂次新冠疫苗为标准,我国新冠疫苗需求总量约34.74亿剂次,仍待满足剂次5.32亿剂次。

根据西南证券研报,全球共有15家公司的新冠疫苗获批紧急使用或上市。从产能看,2021年,BioNtech的产能为30亿剂,Moderna为8~10亿剂,阿斯利康30亿剂、国药北生所扩建后有望到50亿剂、科兴约为20亿剂、康希诺有5亿剂产能,智飞生物、康泰生物都有2~3亿剂的产能。

而在2021年7月13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表示,要实现全球群体免疫并终止新冠疫情,尚需110亿剂疫苗用于全球70%地区的人接种。

基于该数据,中国疫苗研究员陶黎纳告诉记者,目前全球新冠疫苗产能应该是足够的,但是分配还不均匀,很多发展中国家或者落后国家的接种率还是不高,这个情况还是需要靠世界卫生组织协调、各个国家配合去改变。

从国内新冠疫苗市场需求看,第三针加强针已经毋庸置疑,但后续是否要打第四针,业内还有不同的声音,像接种流感疫苗一样固定频次接种的可能性还不能完全排除。在市场需求不确定的情况下,后续研发的疫苗需要在技术路线上有所突破,才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陶黎纳认为,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具有潜在的安全隐患,效果如何可遇而不可求。目前,最主流的新技术疫苗有可能是重组蛋白疫苗和mRNA疫苗,但是mRNA疫苗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多。

此前,森瑞投资研究总监何山曾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全球疫情在边际改善,疫苗短期内都比较难做,反而是受疫情或政策冲击、遭遇超跌的老白马股明年机会更大。在当下的疫情变化下,何山认为这个预期仍然成立,除了具有新冠疫苗产品,其他疫苗产品同样具有竞争力的公司,更有投资价值。

“主要现在疫苗防不住德尔塔和奥密克戎,加强针也主要由疫苗企业免费提供,所以投资者的热情不高。”何山说。

对于受默沙东口服药授权消息大涨的新冠特效药和原料商,则有投资界人士告诉记者泡沫居多,预计之后将有调整。“更多是短期消息刺激,冲高回落的过山车走势可能会在新冠药物板块重演。”

立足于医学专业,陶黎纳表示新冠药物的研发难度较疫苗更甚。“疫苗为什么能成功?主要还是靠我们人体的免疫系统。但是新冠药物(指口服药)的原理是去阻断病毒的代谢过程,其实是挺困难的。”陶黎纳称,如果新冠病毒发生变异,那么药物失效的可能性更大,老药新用的效果难以保证,新进研发的新药安全性又难以确保。此外,当下新冠药物的使用节点也不大好拿捏。

延伸到市场角度,陶黎纳表示真正用药的只是一小部分人群,对应的市场规模也比较小。而中和抗体类药物的价格虽高,但用量更小,也会有病毒变异导致效果不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