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最终主战派的于谦占了上风。不仅如此,于谦还在明朝如此危急的关头,重新带领人马,完成了一次漂亮的逆袭。明朝也由此避免了南迁的局面。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于谦以后,明朝如果再谈投降、妥协、迁都,都说统统的不正确,直接处于辩论赛的下风。而且,在儒家学说的影响下,明朝大多数官员,对于后金,都有一种蛮夷的鄙视感在里面。
再加上,明朝的读书人,大多继承了宋代理学的那一套。再加上明朝中期王阳明"心学"的影响,让这些人在面对国家危急的时候,都想着拼搏一把,而不是临阵退缩。最为典型的便是黄道周。当年杨嗣昌主张议和的时候,黄道周反对的十分激烈,并因此被贬官。
但在清军入关后,黄道周不顾自己年老体衰,亲自到家乡募集了几千个乡勇,带着仅够一个月的粮食,就上前线阻击清军,时人称为"扁担军"。以当时清军的浩浩荡荡,黄道周的这个做法,无异于以卵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