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炒米视角
徐达,朱元璋的发小,一生建功无算,忠勇无二。不但功勋卓著,而且为人低调,所以深得朱元璋的信任。虽然民间故事里讲到徐达患背痈,朱元璋赐鹅而死,那毕竟是故事。实际上徐达应该算是善终,但是他的小儿子徐增寿据史料记载,的确死于继君朱允炆的剑下。
洪武18年(1385年),徐达去世的时候,爵位从生前的侯爵,被追封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被赐葬钟山之阴,朱元璋亲自为其拟制神道碑文;并被配享太庙(也就是说明朝后世的皇帝烧纸钱,徐达也能收到一份),专门为其建肖像功臣庙;被誉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从这些举措来看,朱元璋对这个儿时撒尿和泥的玩伴的一生予以了无与伦比的认可。
徐达之所以能够得到朱元璋的信任,除了以上优点外,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和朱元璋联姻。这一点很像张飞之于刘备,虽然你我兄弟,但是儿女亲家使得自己家族的命运和大哥牢牢绑在一起。
徐达有3个女儿、4个儿子。徐达将3个女儿无一例外地都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长女嫁给了朱棣,后来成为了仁孝文皇后;次女嫁给了代王朱桂;三女嫁给了安王朱楹。
徐达死后,4个儿子除了徐添福死得早外,其他3个,徐辉祖、徐膺绪、徐增寿分别承袭了魏国公、指挥使、左都督之职,各领一份公粮。
但是一切从朱允炆继位后决定削藩开始,这3个兄弟的命运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兄弟命运的分水岭从此开始,徐增寿的悲剧也从这里开始。
因为徐家的长女嫁给了朱棣,所以在朱允炆的眼里,徐家上下皆不可信任了。有时候,命运就是如此,长子徐辉祖本人是最像徐达的,忠勇无双,一生对自己的付出无怨无悔;他承袭了魏国公,吃皇粮从皇命,一心报国,但是他偏偏得不到朱允炆的信任。
建文元年(1399年)4月,适逢朱元璋忌日,燕王朱棣派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进京。徐辉祖建议将朱高煦扣留,理由是朱高煦"勇猛剽悍且无赖",这种人天生不是可以安分做人臣子的人,将来必然酿成大祸。但是对于徐辉祖的意见,朱允炆没有直接采纳,反而因为"大义灭亲",而对徐辉祖颇有意见;于是朱允炆对该问题征求了徐增寿的意见,结果得到了相反的答案,"这事无稽之谈,哪有孙子来祭拜爷爷,堂兄弟把人家扣作人质的道理?"很显然徐增寿的言论更符合人伦道理,也更值得信赖。于是朱允炆错过了一次将藩王家属留京扣作人质的机会。
对于燕王朱棣是否会举兵造反的事情上,徐辉祖曾经在山西、北平等地练过兵,深知燕王朱棣的不臣之心,于是他的意见是,"燕王一定会造反,皇上必须要提前做准备。"而徐增寿的意见则是,"燕王也是先帝的子嗣,他现在已经贵为藩王了,享受富贵还来不及呢,怎么可能造反?"同样的朱允炆仍然觉得徐增寿的话似乎更符合道理。
但是与此同时,徐增寿就好比蜀中的"张松",屡次向朱棣密告京中部署,仿佛再说,"速来、速来"刘璋"暗弱,今日如若你不取,他日定为他人所取。"因此徐增寿的命运本质上和张松也是一样的。
"刘璋"虽然暗弱,但是毕竟也不是傻子,有些事情做得太过火,还是会让他察觉的。
>比燕兵渡江,帝召增寿诘之,不对,手剑斩之殿庑下。--《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十三》
等到朱棣的兵马都已经渡过长江直奔南京而来的时候,朱允炆责问徐增寿,"你说朱棣不会反的呢?"徐增寿回答不上来了,于是朱允炆手起刀落,将徐增寿斩杀于殿上。
说到这里,似乎缺一个人,那就是徐膺绪。他似乎没有针对朱棣的事情,发表过半个观点。这正是他的聪明之处,因为3个兄弟当中,最终善终的人只有他一个,存在感极低,不是后来他的墓在板仓被发现,或许大家都会把这个人遗忘。
其实朱允炆失败,不能把问题都推给某一个人。因为建文4年(1402年)6月13日,守卫金川门的谷王朱橞和大将军李景隆,在没有做任何的抵抗的情况之下,就直接下令开门迎接朱棣了。很显然,淮西勋贵的后裔们以及皇族成员们,绝大多数人并不看好朱允炆。
忠于朱允炆的都是新登上政治舞台的受孔孟教化的读书人,但这些人在政治方面还未成熟,所以失败是必然的。
而徐辉祖显然也是受孔孟教化的人。虽然朱允炆在生前并没有百分百信任并重用过自己,但是自己用自己的一生为朱允炆守节。
朱棣入京以后,徐辉祖躲到了徐达的祠堂里,不肯迎接朱棣,最后被关进了监狱 。朱棣亲自审问他,他一言不发。有司拿其他罪名诬告他,他只说自己父亲徐达留有免死铁券,可以免儿孙的罪孽。最终朱棣只能将其削爵,让他在家思过。
自己的亲大舅子对自己这般态度,朱棣心里也是够郁闷的。所以因此越发觉得对不住为自己送命的小舅子徐增寿,因此徐增寿的死后殊荣还是可以的。
于是在朱棣即位的次年,追封徐增寿为武阳侯,谥忠愍。不久又追封为定国公,食禄2500石。并且让他的儿子徐景昌承袭徐增寿的爵位。但是徐景昌是个浪荡子,后来虽然犯了很多错,但是朱棣一想起徐增寿,心就狠不起来,就原谅了他。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