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社会生育意愿的降低,其实不仅是钱的问题。任泽平建议中还有一个被吐槽之处,就是瞄准75年-85年的这批人,而不要指望90后00后。75后现在已经是46岁,早就过了生育的最佳年龄,为了增加人口而无视生理年龄局限、无视这一年龄段人群的生活质量,等于是把特定人群当成生孩子的“工具”。这种把生孩子凌驾于更多考量之上的单一化思维,给人的直接观感就很扭曲。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任泽平不去深入分析不同年代的人群生育意愿为什么有差别,简单归结为有无“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很大程度也是荒谬的。更年轻的人群之所以不愿意生,很重要的原因的确是生育成本太高,但这个成本不仅仅是直观的钱,还有时间、精力,还有女性的职场代价。如果真的关心社会整体的生育意愿,应该更针对性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直接放弃90后00后,简单想着用钱去收买75后85后。
近些年鼓励生育效果比较好的一些欧洲国家,比如瑞典,除了慷慨的财政支持,还有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普及的托幼机构,这样双职工家庭就可以节省带孩子的时间精力;对女性就业权利的保障;男女双方平等的育儿假设置等。各国的经验都证明,减轻女性因为生育而影响职业发展的顾虑,对提高生育意愿至关重要。年轻一代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她们对个人发展更加重视,不消除她们的后顾之忧,鼓励生育就更无从谈起。
围绕这些多层面的困境想办法,才有可能激发90后00后的生育意愿。一个立足长远的生育政策,如果无视代表未来的年轻人群,而只想着揪住75后、85后发光发热,起码是短视的。只想着靠发钱去刺激生育,效果显然也是可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