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集解汉书音义曰:"匈奴始祖名。"索隐张晏曰"淳维以殷时奔北边"。又乐产括地谱云"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其言夏后苗裔,或当然也。
这一段文字分别是由唐朝时期司马贞和张守节等做的索引和正义,宋朝的裴骃做的集解,由此不难看出匈奴与华夏族同源的说法在古时还是比较得到认可的。而后世在研究匈奴起源的时候也多以此为据,近现代的一些学者赞同该观点的也不乏其人,除了以《史记》为依据还从匈奴主体的祭祀图腾中寻找论据,即和华夏族都以龙为图腾对象。
但这段文字本身具有相互矛盾之处。司马迁一方面指出匈奴的先祖是"夏后氏之苗裔",另一方面紧接着又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他并没有指出二者是否是同一种族,也没说明二者是什么关系,一笔带过。但是从上面这段记载不难看出,司马贞、张宴等在做索引和集解的时候是把他们作为同一种族,认为这些是匈奴之前的别称。既然如此,匈奴又如何会是夏的后裔?这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
其实不只是匈奴,司马迁在给其他诸如东越做列传的时候也通常说他们的祖先是华夏后裔,这大抵是出于一种大汉族主义的想法亦或是为了统治的需要,试图从种属上寻找二者的根源从而达到某种共识,但与史实未必相符。至于图腾一说,也并不能作为其同根的一个主要依据。一些学者还分别从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各方面加以论证,即,匈奴与华夏族分属不同的人种范畴,华夏族不能归为蒙古人种的北亚类型;语言体系也不同,分属阿尔泰语系和汉藏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