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裴松之注《三国志》。
裴松之(372年-451年),跨越东晋及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是两朝官员,是南朝宋著名史学家。裴松之在注《三国志》时,通常会引其它更为可信的记录记载来质疑《三国志》。另外是,质疑《三国志》里记载的内容明显在情理上不相符。按照裴松之的质疑习惯是在于有理有据,而不是模棱两可。如果找不到强有力的证据来加此佐证,裴松之宁愿不去质疑,引而不评。不质疑并不表示裴松之就认同了其记载。裴松之注《三国志》时,虽多次辨析王隐所书《蜀记》,却很不认同王隐的记史习惯。因而,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只引王隐《蜀记》中有关庞会灭关羽满门的记载却不评论,应是找不到极有力的证据加以推翻,只好留给后人去斟酌的空间。
在史书记载中,有关庞会灭关羽满门的记载,单一且薄弱,经不起推敲,值得质疑。
笔者按:牵强,指勉强;也指牵强附会。作为"勇烈有父风"的庞会,竟然被随后朝代的有且只有一个史学家随笔记录:在近半个世纪后,为了报父仇,趁蜀国灭亡及钟会作乱成都之际,带兵冲进关羽在成都的后代家中,并屠光关羽的后世。正所谓:孤证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