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西安外来务工者:7 个人一天吃 10 元,有人只剩两把面条(2)

2022-01-06 13:31  新京报

转机在哪里?

" 热线拥挤,请多渠道求助 "

1 月 4 日上午,被困未央区建筑工地的王志勇终于拨通了救助电话。接线的工作人员让他别担心,会尽快安排救助。当天下午,王志勇和工友们就收到了几大袋的白菜、胡萝卜、土豆和洋葱,米面粮油也在路上。

▲王志勇和工友们收到的一大袋白菜。受访者供图

王志勇心怀感激,他希望疫情早点儿过去,自己能回到工地,为西安做点儿事,自己也能多挣点儿钱寄回家里。

为疫情防控需要,一千多万人口的古都按下 " 暂停键 ",人们的轨迹与生计,被迫进入阶段性调整。在王志勇这样的外地务工人员身上,受困与解困的博弈早已开始。

2021 年 12 月 25 日,西安市政府发布消息,对受疫情影响、暂时找不到工作又得不到家庭支持的困难外来务工人员,以及因交通管控等原因暂时滞留西安市的临时遇困人员,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取消临时救助户籍地、居住地申请限制,由急难问题发生地的镇街直接实施救助。

此外,特殊困难群体中,外地滞留人员可以拨打 "12345" 市民热线或市、区县社会救助工作电话,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 "e 救助 " 网上申请。

救助的力量还在壮大。1 月 2 日,陕西省慈善联合会和西安市慈善会发布了关于紧急开展救助受困农民工的倡议书,号召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全体城乡居民携手连心,为被封控在建筑工地、城中村等临时居住场所的外来务工人员纾难解困。

" 农民工需要更多的关注,我们号召更多人参与进来。" 据西安市慈善会介绍,仅在 1 月 3 日,该组织就给被困农民工送去价值 87 万元的物资。同时,西安市慈善会也开通了公益捐款渠道。

▲西安市慈善会为被困人员运送物资。受访者供图

1 月 5 日,新京报记者致电西安市民政局,询问滞留的外来人员遭遇基本生活困难如何解决,工作人员表示:" 我们已经成立了工作专班,只要提供具体信息,会尽快救助被困人员。"

此外,该工作人员强调,由于拨打热线的人数过多,希望求助者可以通过多渠道求助,例如在微信搜索 "e 救助 " 填写求助信息等。

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目前滞留西安的被困人员,求助方式主要是通过电话联系相关部门,或通过微信进行救助信息登记。而在网络求助方面,包括陕西省救助家庭核对服务中心发起的 "e 救助 " 平台、《人民日报》发起的 " 西安疫情紧急救助通道 " 以及一些企业公司发起的救助等渠道均可发布求助信息。

1 月 5 日,新京报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疫情发生以来,西安市民政局和公安部门持续对滞留外来务工人员进行摸底排查,面临生活困难的具体人数仍在统计当中。

"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

邹林是西安市慈善会的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农民工救助解困板块。最近,他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 现在受困的农民工兄弟最需要的是即食食品,例如泡面、自热米饭和饼干等。" 除此之外,很多农民工的防疫物资都不足,仍急需酒精、口罩等支援。

拨打西安市慈善会求助热线的人很多,以至于经常占线。这些电话大部分来自求助者,也有一些来自农民工子女——他们身在外地,不放心被困在西安的家人。

据邹林得到的反馈信息,在问题解决前,凡是跟政府部门挂钩的电话,求助者们基本都会轮番拨打,而某种程度上,这也造成了一定的信息拥堵和重复统计。

" 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提供一些食物。" 邹林说,下一步,希望在派出所和社区的协调下,可以对接附近的居民帮忙做些饭菜,通过窗户递给楼下的被困务工人员。

事实上,这样的预期正在西安各个角落发生,外来务工人员董鹏得到的帮助,就来自邻里。自小区封闭式管理后,他连续吃了一周的泡面," 整个人都有点儿晕了,不得不向小区求助。"

得知董鹏的情况后,小区的业主们建立了一个 " 爱心群 ",为被困的六七十位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帮助。群里的一百多位居民纷纷响应," 我家有一个电磁炉,可以借 "" 有一套勺子,需要来拿 "" 我可以管饭 " ……

不到半天时间,邻居们就帮董鹏凑齐了炊具碗筷、酱醋调料,还匀出一大袋各式蔬菜。一位好心的大姐给他送了一碗米饭,对他说 " 赶紧趁热吃吧 ",董鹏听后,眼泪吧嗒吧嗒地掉," 我实打实感受到了,小区是温暖的,这座城市是有温度的。"

▲邻居们支援董鹏的炊具碗筷和蔬菜。受访者供图

解决食宿问题只是第一步,西安相关部门和组织,还在努力为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寻求合适的工作机会。

"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还想努力为农民工兄弟安排防疫方面的工作。" 这两天,邹林陆续收到一些好消息,一些防疫用人单位表示,能为滞留的农民工提供工作——不仅能解决他们的吃住问题,还将有一定的收入。

1 月 4 日下午,刘明所在社区的工作人员关注到了他和工友们的困境,表示会尽快帮助他们解决三餐问题。而让刘明倍感惊喜的是,社区还告诉他们,将帮助联系有需求的建设工地,并为他们开通 " 绿色通道 ",办理通行证,方便工人们外出工作。

这下,刘明的心终于有些踏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