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的耻辱,令他平生了一种舍我其谁的勇气。北伐之时,他攻下城池后从不派兵驻守,而是趁热打铁地进军关中,最终,获取了整个北伐的胜利。而诸葛亮则不同,他自幼饱读诗书,学富五车,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儒将。在指挥战斗的时候,他总是从大局出发,力求做到稳扎稳打。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甚至,有不少人臆断:如果,诸葛亮肯听从此计,则历史将会改变。其实,现代已经很难考据诸葛亮当时的心态了。不过,纵观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从中可以隐约看到,也许诸葛亮不以奇兵出子午谷而是挥转大军向祁山,只是现实导致的一种必然选择。
不走险棋固然可以屹立不倒,可是,太过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却会白白错失很多机会。当时魏延提出要率五千精兵突袭长安,但被谨慎的诸葛亮果断拒绝。
如今来看,这又何尝不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