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的发迹和败落:实际是东汉末宦官士族和地主集团互相斗争(7)

2023-09-11 15:42     360kuai
董卓的坐大,始于不服中央命令拒绝放弃兵权。有兵且驻地接近中央,又被排斥在中央权力决策圈之外,这必然要出问题。因此将领的轮换制是必须的,即使因为冲突地区的形势所迫不能经常更换将领,-----但是可以经常调动他们的直接下属。避免个人崇拜和个人意志的过度膨胀。在战争间隙的和平时代,要迅速完成战时扩召的军队的复员工作,避免高级将领的影响力继续保存和扩散。 如果中央对董卓能够保持高度的控制,在他拒绝少府任命的时候能够下决心除去他的兵权,或者中央有人能让董畏惧迫使他听话,如同安禄山畏惧李林甫一样,也不至于生乱。 由于现代军队指挥和补给的复杂性,将领拥兵自重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但是仍需警惕。如果中央恩威并济,董卓本来可以是作为一代名将如段颖朱俊一般留名的 其次,任何中央的政治斗争,试图调外地武装部队干预的做法,对京都的任何一方都没有实际好处----我们不妨看看太平天国洪秀全调韦昌辉进京压制杨秀清的结局。 在赫鲁晓夫遭遇政治局危机的时候,赫求助于朱可夫,而朱可夫马上调人-------不是调兵进城,而是用飞机空运各地中央委员前来召开中央委员全会支持赫。因为朱可夫不是何进袁绍,他知道调兵的后果,军人介入的冲突是不适用政治斗争规则的,结果必然是一番大乱几败俱伤。


从霸者(类似董卓地位)出发,首先是要有敏锐的政治嗅觉董卓进京仅仅是抓住了一个机遇,立刻就发迹,充分说明他苦心等待机遇的明智性。机敏如姚文元之类的野心人士,也恰恰是抓住了时机为自己谋求了更大的利益。这一方面,相对正面的人物如后来的高欢刘裕,也都是善于把握机遇的人物。 其次,避免在台面过于招摇,谨慎地牢牢把握实际权力,循序渐进相对于董卓,曹操的策略要精明地多,他在实力不足以抗拒袁绍的时候,面对袁绍的骄傲心甘情愿让出大将军头衔,但是并不放松实际权力。让县自明本志令说得好,爵禄可以让但是位不可以让,因为怕受迫害。董卓强行废立,引发了百官的不满,其实何太后已成孤家寡人,而不难看出百官其实反对的主要不是更换皇帝,而是董卓的自行其是,。如果董卓稍微放慢脚步,很可能能够谋取到士族关于废立的支持-------反正何家本来也是出身''微贱''的屠户,并不招士族喜欢。 最后,想要谋求中央政权的人,必须及早培植自己的势力,尤其是官僚追随者而不仅仅是士兵。董卓在进京之后才发现知识分子跟自己的对立,匆匆任用名士已经晚了。后来从平民起家的成功者,在把持中央政权之前很早就开始培植自己的党羽了。所以如果你有志于天下,不妨多结识朋友尤其是可以任用的朋友,一旦有了机遇,可以立刻组织放心的班子。 总的来说,董卓的发迹和败落,实际是东汉末宦官,士族和新兴地主集团互相斗争的缩影。宦官集团被消灭,老一代士族如杨家,袁家受到了打击,而新兴地主如曹操刘备孙坚等得以成长起来,最终向三国纷争的英雄时代演变。而新贵族的不断兴起,正是奴隶制残余彻底消失,封建制巩固的象征。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