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赫赫有名的军事重镇,到被洪水彻底冲毁,北宋大名府的兴衰史

2023-07-06 06:19     360kuai

大名府的兴起与衰落均与北宋息息相关,因契丹的崛起和燕云十六州的丢失,大名府的战略地位得以全面提升,然而随着北宋的灭亡,大名府的战略地位便开始迅速下降,自然也就不再被重视。此外,如今的大名县只是明朝大名府旧址,而并非北宋的北京大名府城旧址,北宋的大名府城在明朝建文年间的一场大洪水中已经被冲毁了。北宋为抵御契丹,大名府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契丹不同于之前的那些部落联盟式的游牧政权,除了生活生产方式的不同,契丹与中原王朝一样,同样是个高度集权的国家。再加上燕云十六州被契丹占据,北宋东北方向几乎无险可守,如此一来,地处黄河和太行山之间的大名府便显得极为重要(如下图)。地处黄河与太行山之间的大名府

北宋初期,宋朝还曾意图收回燕云十六州,然而随着雍熙北伐的失败,北宋最终失去了夺回幽云十六州的机会。此后,宋太宗和群臣开始从战争的现实中逐步改变对辽策略,终于使得北宋对辽国开始从战略进攻转入了战略防御。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契丹在蓟县、通县和唐山一带集结重兵,意图南侵。消息传到京师之后,对于该如何应对,文武官员却出现了争议,很多人主张将京师迁至洛阳,另有部分人主张积极与辽国讲和,主战派反而只有少数。丞相吕夷简因为曾有在大名府为官的经历,对于黄河以北的情况极为熟悉,于是他说道,"使契丹得渡过河,虽高城深池,何可恃耶?我闻契丹畏强侮怯,遽城洛阳,亡以示威"、"宜建都大名,示将亲征,以伐其谋。"也就是说,如果迁都洛阳,契丹将毫无顾忌的渡过黄河,那时即使有再高的城墙,也难以抵御敌人的进攻。契丹人是典型的欺软怕硬,匆忙迁都洛阳便是示敌以弱,乃是自取灭亡。应该在大名建立陪都,做出御驾亲征的决心,这样才能粉碎契丹南侵的图谋。宋仁宗赵祯

于是,大名府便成为了北宋继西京河南府、东京开封府、南京应天府之后的第四个京城,史称北京大名府。作为京师的北大门,只要守住大名府,就等于堵塞了敌人难度黄河的通道。故而北宋在大名府的建设上可谓倾尽全力,外城周长达48里,宫城周长也有三里,可谓相当雄伟壮丽。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