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期食材继续用,别拿“入乡随俗”为星巴克找借口(2)

2021-12-14 09:57     新京报

在官网上,星巴克着重强调,2019年星巴克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顺利通过国际权威食品安全体系FSSC 22000认证审核,成为国内餐饮连锁行业中获得该项认证的第一家企业。这大概也是星巴克被认为是"行业天花板"的重要原因。

不过即便星巴克的食品标准是"行业天花板",但如果严苛的标准只是做做样子,在具体的食品售卖流程中又做不到,这样的食品安全标准又有什么意义呢?星巴克在营销时说是"天花板",操作时就放低标准,这不是糊弄消费者吗?

至于"入乡随俗",用所谓"橘生淮北则为枳"来解释,更是毫无根据。过去几年,国内的一些品牌食品安全确实出过不少问题,但近年来,国内的食品安全"肉眼可见"地抓得越来越严。

近一段时间,上至历史悠久的世界连锁品牌、下至新兴出现的网红品牌,不少品牌都在检查中因食品安全问题而被处罚、整改。国内一直坚持食品安全的底线,这和品牌"是土是洋"无关,无论品牌归属,只要在食品安全上存在漏洞,翻车都是必然的。

与其为星巴克"找借口",倒不如深入剖析一下,为什么所谓的"行业天花板",在细节层面却是千疮百孔。星巴克工作人员和领域专家,其实都指向了一个共同问题--星巴克的管理考核模式。

一名星巴克员工向记者解释说,公司要考核门店的营业额和利润率,如果食材成本花费过高,这些数据会不好看,所以尽管星巴克的规定严格,但执行上仍存在问题。而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也表示,星巴克作为知名品牌,应该具有非常成熟的管理经验,出现如此低级的问题,说明管理上存在较大漏洞。

可见,星巴克的营业模式尽管是被认为更可靠的"直营",但在管理上的机械,导致门店只能想出种种投机取巧的办法,去获得更好看的业绩。星巴克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跨国品牌,这种管理上的粗放是不应该的。

在长期经营中,星巴克是否知晓某些店面操作层面的"潜规则",也值得打一个问号。而从所谓的"飞行检查"流于形式来看,星巴克的管理漏洞恐怕不是偶发的,这背后可能是机制性问题,更应该引起企业的重视。

无论如何,消费者和商家最恰当的关系,永远是消费者支付相应的价钱,商家提供合格的商品。如果商品出现了问题,那么消费者就应该去敦促商家整改甚至补偿。至于消费者帮商家"找借口",那就没有任何必要了。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