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来自“轻拿轻放局”的第40局。
自从符建涛的故事引发关注后,我一直为孙卓提心吊胆。
毕竟解救被拐儿童事件中,那些无法迅速跟买主割席的孩子,都难逃被骂“忘恩负义”的命运。
尽管这源于是大众朴素的期待:“无辜的亲生父母,怎么能就这么白白痛苦十几年呢?”
但如此苛责一个被拐卖的孩子,还是太残忍了。
不过这一次,也终于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
“不要责备孩子,这没有意义。”
拐卖儿童的案件之所以格外让人揪心,恰好因为它是一辆开出去就很难掉头的火车。
好在,现在终于有人愿意不在指责车上的人。
对孙卓的指责,首先是源于为孙海洋“抱不平”。
尤其是事件中出现了被称为“阳间新闻主人公”的另一个孩子,符建涛。
他跟孙卓一同被拐,但一直记得自己是被拐的。
在被解救后,还提供了有关人贩子的线索,间接促成了孙卓被找到。
符建涛在采访中直言“希望多陪陪亲生父母,谢谢妈妈没有放弃我。”
这的确满足了大家对“完美结局”的预想:一家人在被迫分离之后,终于获得团圆。
这也就给人们指责孙卓提供了更“充分”的理由:
“同样是4岁被拐,你看看人家?”
可区别在于,符建涛是记得自己被拐的。
甚至在警察找来之前,他就打算在有经济能力之后去寻找亲生父母。
这个念头就像是船的锚,间接拴住了他对亲生父母的渴求和情感。
但“记住自己被拐”这件事,对一个4岁的孩子来说,实在是太随机了。
直白点说,人贩子之所以会盯上这些4、5岁的小孩,就是因为他们“还不记事,好养熟”。
根据媒体报道,孙卓被拐后先被关了一个月,才和符建涛一起被送往山东。
我们无从得知他在人贩子那里受到过怎样的对待。
但至少很难要求一个被拐卖的4岁孩子,在面对陌生和恐惧的同时还要“记住仇恨”。
被拐儿童和亲生父母之间的感情,是存在错位的。
失去孩子的父母,因为愧疚、思念,往往会对孩子有着更加浓烈的感情。
但在分离的漫长时光里,这些被拐孩子的亲情连结,反而是跟买主形成的。
即使如今找回亲生父母,跟他们的情感往往也只是理智层面的“应该如此”。
就连符建涛,也曾经问过亲生母亲“能不能谅解养父母”。
更多是像孙卓这样一无所知地长大,早已无法轻易放下跟买家的“亲情”。
于是最先妥协的始终是亲生父母。
他们已经失去过孩子一次了,不想再失去一次。
于是每一次有父母找回被拐孩子,“买卖同罪”都会成为声量最大的呼吁。
既然孩子的情感偏向一时间无法扭转,就用法律让他们付出代价。
但现实的结果,往往无法满足大家的期待。
郭刚堂找到儿子后,“养父母”是否会被追责,直到现在也没有明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