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涨的房租让人想起2018年。
有网友爬梳各大中介网站数据发现,2018年,北京绝大多数房源出租价格高于5000元/月,当年北京市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94258元。照此计算,房租支出就占了平均工资的一半多。
至于涨价原因,当时坊间有不少说法:有人说是因为一些城市清理不合规房源,供给减少导致价格上涨;有人说是中介囤房,哄抬价格;还有人说是资本介入长租公寓、要求高回报,金融机构玩杠杆、热钱入场推高租金等。
但不少观察人士指出,大城市房租上涨,供需不平衡是主因。
例如,国内大部分租房房源属于个人,近年挂牌量不升反降。有地产研究机构发现,2019年7月,55城个人出租房源挂牌量为140余万间,2年后这一数字锐减至57万间,跌了近60%。
中国民生银行高级宏观研究员王静文告诉岛妹,国内租房市场仍不完善,出租方以个人为主,供给相对不足,在此情形下,若不增加房源供给、增强私人住房租赁积极性,很难从根本上改善供需情况。
为扩大供给,各大城市都在努力建设保障性住房。11月23日,上海宣布,面向社会供应的保障性租赁住房,租赁价格应在同地段同品质市场租赁住房租金的9折以下;面向本园区、本单位、本系统职工等定向供应的保障性租赁住房,租赁价格可进一步降低。
上海还在谋划将闲置行政用房、仓储生产场地、商务楼宇等存量住房改成保障性租赁租房,以丰富租房市场供应。从政府管控房租价格转为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这算是治本之策。
此外,上海明确提出新增房源目标:“十四五”期间,计划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47万套以上,占同期新增住房供应总量的40%以上;2021-2022年,计划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24万套,完成“十四五”目标总量一半以上。
北京也同样加大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力度。根据市政府规划,2017-2021年,北京计划建设50万套租赁住房,同时确定了39个集体土地租赁住房项目,总建设面积约321万平方米。据北京住建委消息,截至9月底,全市已建设筹集政策性住房55067套,完成全年任务的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