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很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这大概要归功于他的四儿子朱棣,这个未来的战略大家。在应天府修建好皇宫之后,朱元璋带着群臣登上紫金山一览皇宫繁华,都城气派。一辈子没过过多少好日子的朱元璋看着自己的成就是喜上眉梢,他向群臣们问道:"我的都城建得怎么样?"这个时候哪有煞风景的愣种出现,白痴都知道该拍马屁了。可朱棣不是,十四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纪,让朱棣说了一句将朱元璋惊出一身冷汗的话:"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击中紫金城。"朱棣你要干嘛?诅咒你老子早点被大炮轰死吗?
朱元璋大概连杀朱棣的心思都有了,可是他忍住了,因为他发现,朱棣的话是对的。从地理位置来说,应天府担任首都足够合格,凭借长江,它可以辐射周围许多城市,并且江南鱼米之乡可以保证首都拥有充沛的粮食。因此,应天府能够迅速应对各地出现的突发情况,用最快的速度解决战斗。不过,这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大明是一个南方政权国家,北方不在其统治范围内。
这是什么意思呢?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中原地区能够保持长久的繁华正是因为人口在黄河流域的密集。只是在外族入侵,北方人口南下之后,中国的经济重心才发生了转变。但从这一点来讲,中国最应该防守的重心不是在南方,而是在北方。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南方受到外来入侵的次数要比北方少得多。这是因为北伐游牧民族受到环境制约而进化成善战的种族,这也就促使汉族政权必须将军事重心摆在北方边境,这样才可以防范游牧民族的入侵,长城、关宁锦防线的建立初衷就是如此。
而在封建帝制下,皇帝周围的军力一定要强过于地方,否则会形成尾大不掉的趋势。那么一旦定都于应天府,也就意味着明朝的军事重心放在了长江沿岸,这样一来,明朝要想及时对蒙古、女真族的入侵做出反应,势必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所以朱元璋派了自己的太子朱标到曾经大汉的国都长安考察,只可惜朱标水土不服,尚未完成任务便病逝了。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心痛之余也就将迁都一事无限期搁置了下来。
所以为什么现在会有一个观点:明朝的长治久安要归功于明成祖朱棣。若非朱棣将都城迁到北京,明朝迟早会沦为南宋那般模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