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上述这种指控经常出现在西方媒体的报道中,他们甚至为此构建了一个名叫“新殖民主义”的概念,他们认为,中国在借助国际地位、军事威慑以及附带条件的经济援助和合作项目,设法控制那些曾经被西方殖民者用武力征服的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这篇文章有大半的内容是在重复“新殖民主义”的陈词滥调。
不过,作为国际知名媒体,《泰晤士报》还是把这个烂梗玩出了一些新花样。首先是“英国媒体用巴巴多斯攻击中国搞殖民主义”这个设定本身,就已经包含了太多滑稽的要素了。
自17世纪起,英国就借助坚船利炮把巴巴多斯划为殖民地,200多年后,英国又用了同样的手段入侵了中国。一个曾经世界最大的殖民国家,对着两个自己欺侮过的国家大言不惭地拿“殖民主义”敲打别人,这个场面本身就非常滑稽了。
同样作为世界大国,中英分别是怎么对待巴巴多斯的呢?
除了此前的殖民行动外,据英媒2018年曝光,英国政府曾长期对被胁迫到英国定居的加勒比移民和他们的家人采取歧视措施,有包括巴巴多斯人在内的许多移民被非法关押和驱逐出境,这一事件被称为“帝国疾风号丑闻”。
相比之下,中国在当地广泛投资建设的基建项目,其中绝大部分都有助于帮助巴巴多斯实现经济独立自主。此外,中国还曾在疫情期间向巴巴多斯提供了援助疫苗。只不过,中国和巴巴多斯这些互惠互利的项目,都被《泰晤士报》当做“控制巴巴多斯的罪证”列在了图表里。
更好笑的是,《泰晤士报》用来证明“中国压迫巴巴多斯”的证据,居然是“中国希望巴巴多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台独”划清界限。
可是,尊重对方主权和领土完整,难道不是国际交往的基本要求吗?“一个中国”原则不是国际社会的共识吗?中国要求别国尊重自己的主权和国际共识,怎么就成“压迫”了呢?
按这个逻辑,那同样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英国,难道也是受了我们的“压迫”?
其实,如果《泰晤士报》真的对台湾问题、“新殖民主义”还有“用经济援助换政治支持”这些话题感兴趣,那么立陶宛这边倒是有个完全符合条件的选题。
据多家外媒19日报道,由于积极配合美国炒作台湾议题,立陶宛将在下周与美国进出口银行签署一项6亿美元的出口信贷协议。此外,立陶宛当局也在最近几个月把台湾议题作为和美国频频互动的交流渠道。
在这里,我们期待《泰晤士报》能写出一篇“立陶宛正变成小美国”的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