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北伐乌桓的往返行军路线(5)

2024-03-17 06:42     360kuai

白檀故址的争论很多,我们这里不做过多的辨析。但不管是持白檀是在滦平的现代学者辛德勇、陈业新,还是持白檀是在长城古北口之内密云县的《热河志》,都认为曹操征乌桓不会绕道滦平。

关于曹操回军的路线

宋先生认为"军还入塞"还是入卢龙塞:"曹操'军还入塞'有史书明确记载,塞即卢龙塞"。只是"大军回师之时,则无需再绕白檀"(宋先生也认识到绕滦平的'白檀'没有意义,但进军时绕白檀又有什么意义呢?)回军时曹操由平冈直接回到卢龙塞而没有经过滦平,那是从哪里走的呢?宋先生没有说。看看地图,恐怕也只能是由平冈"南扼的卢龙古道"南向平泉,沿瀑河谷再经过宽城,然后进入卢龙塞吧!那曹操进军时为什么舍弃这条"路近而便"的卢龙道,却要绕道几百里去滦平呢,难道宽城一带也有水吗?这里我们还就便说明一下,塞是险要,隔绝,要塞,引申为关塞、边塞,没有哪部"史书"会"明确说塞就是卢龙塞"。古北口(或说居庸关)叫蠮螉塞,而卢龙塞也叫卢龙口,还曾叫林兰陉。陉、口是山脉中断处。塞字的内涵太丰富了。只有在具体的环境限制下,比如说"经平泉、过宽城入塞"时,才指卢龙塞。曹操"军还入塞"不是入卢龙塞,入的是榆关(山海关)关塞。《三国志·武帝纪》注引"曹瞒传曰:时寒且旱,二百里无复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余丈乃得水"。查西、东两道,只有东道建昌至山海关两百多里没有城邑,而且只有这二百里沿路没有大河,荒草遍野,渺无人烟。而西道虽然荒僻,但五百里之间,有卢龙塞、白檀、凡城、平冈、字县、白狼山(喀左),城邑之间没有相隔二百里的,而且沿路都紧傍大河(大凌河、榆水、瀑河),岂能无水。所以曹操回军路上二百里无水,只能是在建昌至山海关之间。到了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流民东来,慕容瘣才在今绥中纳流民而置成周郡,但那是后事了。曹军走卢龙口塞外道,道绝不通,堑山堙谷五百里,艰辛备至。那是因为傍海道夏秋有水,而且虏亦遮守蹊要,实在是不得已才走塞外山路。《三国志·田畴传》:"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虏亦遮守蹊要,军不得进",傍海道上滨海多水是指山海关到绥中一带。绥中县沿海低湿(古称隰州),至今仍有季节性河流近百条,源短流急,夏季涨水时间明显长。挖掘绥中的王宝、前卫一带土壤是沼泽土。《兴城县沿革》:"东汉末年,境地为乌桓所据",《喀左县志》:"东汉属幽州,为乌桓地",当时傍海道上兴城、喀左一带都被乌桓控制,就是所谓的"虏亦遮守蹊要"。回军时雨季已过,大水已退,虏亦覆灭,坦途长驱,岂能车马艰险反而回去再爬道绝不通的山路?所以"军还入塞",不是入卢龙塞,而是入榆关。唐太宗东征高丽,由营州(朝阳)回师,丙辰日回到山海关,隔了一日戊午日登上了碣石主峰汉武台。曹操回军,在渝关大道上,向西循碣石山北坡,骑马就能登上碣石主峰,咫尺耳,何劳入卢龙塞后再向东南奔波到孤竹城,再返回去登碣石?回师进入卢龙口不直接向西去徐无、无终,回邺城,反而引几十万缺水少食的疲惫大军向东南往返多走几百里到孤竹、碣石,仅仅是为了爬一回碣石山吗?把曹操回军路线想象成是入卢龙塞,明显是错误的。另外宋先生想象中的曹操回军进入卢龙塞不去无终,而是向东南到孤竹休军,"然后向西南回至易水",离开无终的、所谓这条"西南"方向的回易水的路是不存在的。大海侵蚀使无终以南变成了沼泽,今宝坻、武清,当时的雍奴都成了海边,天津、宁河都已沦入大海。无终是汇集当时的卢龙道、无终道、碣石道的西端。是当时中原通向东北的陆路交通枢纽。

曹操北征乌桓,军出卢龙塞(喜峰口),经白檀(宽城)、历平冈(宁城甸子镇黑城村)、涉鲜卑庭(老哈河上游支流紫蒙川)、在白狼山(喀左县)下大破乌桓联军,追击败军进入柳城。行程七百里。而后由柳城撤军,逆大凌河向西南至白狼山,并没有循大凌河西支进入榆水谷地奔卢龙塞,而是南折到广成县(建昌),奔榆关(山海关),这其间离开了大凌河,二百里无水。进入榆关(军还入塞),沿碣石北坡,登上了主峰汉武台,谱写出传唱千古的《观沧海》!

曹操北征乌桓,进军时走的是西道(卢龙道),经过的白檀在今宽城;回军走的是东道(傍海道、碣石道),进入山海关,循碣石山北麓就便登上了碣石山。然后西行到无终过幽州回中原。当时在无终和孤竹城的西南方向,没有别的通中原的大道。

结论是,曹军往、返都没有经过今栾平县。

今日关注
更多